孩子越生越少,但是產婦憂鬱症卻越來越多,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邱碧瑩指出,根據統計,七、八成的婦女在產後一周內,會出現短暫且程度不等的失落感、空虛感、易哭、失眠、疲倦、頭痛、吃不下、焦慮、情緒不穩等症狀,一旦這種壓力持續存在,沒有得到適當的紓解,將會導致情緒及行為上的異常而發生產後憂鬱,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傷害自己或是嬰兒的遺憾。
26歲的阮姓病患因子宮內膜異位不易受孕,經試管嬰兒成功產下一女嬰,卻因滿月酒宴親友的打氣話「再接再厲、明年得男嬰!」讓她的心情再也好不起來。先生是獨子有傳宗接代壓力,擔心是否能再受孕、害怕做試管嬰兒過程的煎熬;本來母乳餵得好好的,卻覺得愈來愈少,擔心小孩是否吃不飽?每天睡不安穩、精神疲憊、頭痛、吃不下,甚至有離家的衝動。
邱碧瑩表示,新產婦在經歷懷孕、分娩、產後恢復期及哺育嬰兒過程,難免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產後憂鬱症的發生率約10~20%,通常出現於產後二到四周,病程可能超過六個月,對產婦身心健康和新生兒的心智及人格發育有重大影響,依症狀的嚴重度分為產後沮喪、產後憂鬱症、產後精神病。
邱碧瑩說,中醫治療產後憂鬱的特色是了解生理及心理變化,會根據臨床症狀及產婦的體質、心理狀況作辨證治療。中藥早已普遍運用在坐月子的文化中,民眾接受度高。對於輕度、中度產後憂鬱的患者,擔心服用西藥抗憂鬱劑影響哺乳的患者,或是不願意看精神科門診的患者,中醫藥能提供另一種不錯的治療選擇。
中醫認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產後思慮太過、勞傷心脾、氣血生化不足、血不養心、心神失養,從而導致產後憂鬱;臨床表現異常疲倦、不喜歡講話、失眠多夢、吃不下、無緣無故哭泣、缺少當媽媽的喜悅、對照顧嬰兒缺乏興趣、憂愁多慮、心悸動不安感、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等,可使用甘麥大棗湯或歸脾湯及天王補心丹加減來治療。
邱碧瑩說,臨床表現脾氣暴躁多怒或鬱鬱寡歡、愁眉苦臉、胸悶脅痛、呼吸不順暢、頭暈目眩、頭痛耳鳴、難入睡、口乾舌燥或咽中異物感、胃腸痞悶脹氣、大便不暢,可使用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湯、四磨飲子等加減治療。平常善用蓮子、百合、銀耳、花茶、芳香療法、音樂、書籍等也可來舒緩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