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愛拿藥又不吃,國人年浪費300億

發表於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記者:黃靖萱、謝明玲
   日期:100年12月13日
 
   

 

 

 

醫療成了商品,就像買東西刷條碼一樣,當醫生拿著掃描器,為你開出一樣樣藥品、檢查、治療,卻可能同時刷掉你的健康與荷包,也浪費健保資源。醫院衝「醫療服務量」的做法,造成台灣民眾「三多」—吃藥多、檢查多、開刀多。

【台灣醫療的「三多」風險】

台灣人平均一年看12次病,是美國的3倍。門診有8成會拿藥,一張藥單平均會有3.2種藥,也高過歐美國家的1到2種。醫生開藥大方,台灣人愛吃藥,被許多人質疑,是台灣成為「洗腎王國」的主因之一。從都市到鄉鎮,到處都看到洗腎中心的招牌。今年初,監察委員黃煌雄和沈美真,訪查了各醫療院所。發現民眾所拿的藥,有1/4沒有服用。這種浪費,估計每年約300億台幣,可以供應全台小學生3年的營養午餐。其中尤以腸胃藥最浮濫。

1、扭曲的健保制度

扭曲的健保制度,是造成過度醫療的第一隻推手。02年後,健保以總額的大帽子,限制每年付給醫院的總健保費。現在,這塊大餅分成6區,例如北區、中區等。各醫院的門診、檢查、手術、住院總量加總,然後按各院所佔比例分配總額度,形成衝量多銷的競爭。

2、大醫院的醫生沒底薪

以業績做為支付醫生收入的標準,這樣的醫院經營法,是將台灣推往過度醫療的第二隻手。在醫療日益商品化的趨勢下,醫生逐漸變成類似業務員一樣來敘薪。
在台灣,醫生的薪水,大部份來自為醫院創造的「業績」:看了多少門診病人?照顧多少住院病人?做了多少檢查?以及開了幾台刀?

3、我送你們出國「學習」

推動過度醫療的第三隻推手,是醫院、醫生和藥商、儀器商,大家協同賺錢的共生結構。

台北某財團法人醫院,日前要購買一台超音波機器,找來4家廠商報價。第1家報200萬,第2家報220萬,第3家報180萬。問到第4家,一開口就是260 萬。儀器商悄悄把醫生拉到一旁小聲說,「沒關係,我會送你們出國學習。」醫生回絕後,那位儀器商立刻轉頭打了個電話,重新出價,機器價格驟降至140萬。

醫院購買了價格高昂的儀器,就會儘量多做檢查,快速回收成本。儀器商付出高額「行銷」代價,也希望醫院儘量多使用,再從保養及耗材賺回來。

【台灣醫師被告率,世界第一】

醫病對立,造成愈來愈多醫療訴訟。根據衛生署醫事處統計,平均每天,台灣有1.4件醫療訴訟。秀傳醫療體系營運中心副總裁古鳴洲,還曾公開指出,台灣醫師被告率,世界第一。這讓醫生寧願多做檢查,留下記錄,預防被告。

從踏入醫院的那一刻,醫生、醫院、制度環境,包括病人,都在打一場過度醫療的攻防戰。病人必須認清,多治療、多檢查、多吃藥,不見得就是好,甚至可能造成傷害。跳脫「醫療多就是好」的迷思,避免過度醫療帶來的浪費及風險,病人才能更聰明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