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常見之茵陳品種比較(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782期)
   記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 顏三豐 藥師
   日期:
 
   

 

 

 

 

壹、前言

茵陳在台灣又稱為青蒿草、蚊仔煙草,其植株分布於山坡、平野、路旁、河岸或海邊,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高30-90 cm,二回羽狀或羽狀全裂之複葉,花期秋季,頭狀花序,圓錐狀1。相傳三國時期名醫華佗於華北行醫時,因黃癆病盛行苦無良藥治療,以三月茵陳蒿苗治癒,但 同株青蒿草到了四月間治癆卻無功效,因此有歌云:「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2

 

貳、基原與品種

茵陳蒿為菊科(Compositae)蒿屬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以春季採收高約6~10 cm之乾燥幼苗為佳,因乾燥幼苗的枝葉細柔,密被白綿毛,故又稱綿茵陳。3。至於茵陳蒿多為夏秋季採收,《台灣傳統中藥典》以秋季割採帶花蕾稱之,主產於 陜西、山西、安徽等地4。歷代藥用茵陳主要以茵陳蒿為主,但濱蒿全草含揮發油0.6%較茵陳蒿0.27%含量高,所以一般認為茵陳蒿和濱蒿皆有藥效4

各地入藥品種還有同為蒿屬植物之白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 (又稱冷蒿、小白蒿)及萬年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 (又稱白蓮蒿)之幼苗及玄參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us Benth. (又稱金鐘茵陳、鈴茵陳5、土茵陳)全草4,詳如附表。

參考資料

1. 張憲昌:台灣藥用植物圖鑑,第1版。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7:340。
2. 劉國應:華佗巧識退黃茵陳。明通醫藥,2010;398:22-3。
3. 張賢哲:道地藥材圖鑑,第2版。台中,中國醫藥大學,2005:1005,1007。
4. 王大觀、楊淑芬:中藥臨床學,第1版。臺北,知音出版社,2005:205-7。
5. 顏正華:中藥學,第1版。臺北,知音出版社,2003: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