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食滯、氣滯胃痛有差異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萬博超
   日期:101年10月01日
 
   

 

 

 

氣滯、食滯是中醫眼中胃病的常見表現。中醫師陳曉萱指出,食滯通常是飲食因過量或各種因素導致不消化,飲食停滯造成胃氣阻塞;氣滯則常用於形容情緒影響腸胃的現象。

中醫師陳曉萱在一場講座中表示,食滯常造成悶痛感,氣滯則多導致刺痛感。不少民眾一時的暴飲暴食造成消化不良,吃入過量的食物,導致未消化的食物囤積在腸胃道之中,這就是中醫所稱的「食滯」。

民眾在烤肉、大餐時常食用過量的肉食、零食,導致食滯現象。食滯症狀包括上腹部到下腹部有悶脹、脹痛的情況、打嗝的氣味有酸腐的惡臭、口臭、厭食,甚至有胃酸過多或者噁心嘔吐的情況,且口舌有黏膩不淨感。

平時容易緊張、情緒波動大,一般多有氣滯等問題。腹部常脹滿作痛,痛到胸肋的人,一般常有情緒困擾,肝胃氣滯者也容易曖氣。患者通長舌邊略紅,舌苔白,排便不暢,容易急躁發怒,口乾咽乾。

患者出現激動易怒、心慌驚恐、心煩口苦時,中醫認為歸於肝主疏泄之功能異常導致肝氣鬱結的現象,而肝氣過盛則可能犯胃,從現代來看即屬情緒、壓力引發胃部不適的表現。

胃不舒服時,按壓有「胃反射區」的第二掌骨,可以緩解不適。中醫師陳曉萱提到,第二掌骨胃反射區的位置大約是手掌背面偏向食指側根部,沿著食指往手腕方向按到到接近食指與手腕中間的位置。如果不清楚確切位置,沿著第二掌骨,一路從從掌背接近食指根部側往手腕方向按即可。

醫師指出,在第二掌骨進行按壓或穴位療法源自「全息律」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體全身的疾病,可在身體某些部位看到一個縮影,由細微處觀全局,例如耳的正面即為人體胚胎的倒影。耳背也可以是全身的縮影,並在該部位找到治療的穴位。

腳底按摩、耳針、頭皮針、鼻針等皆基於全息律的基礎而發展。以人體而言,在第二掌骨可以找到與全身對應的穴位,也是一種全息率的表現。人體內任何時期、任 何部位的體細胞都有縮型的胚胎,很多部位都是整體的縮影;按照腳底按摩的觀點,腳上也有胃反射區,接受按摩人員在腳上胃反射區按壓10~15分鐘,對吃得 過飽產生的不舒服,也能輔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