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濕滯,腸胃型感冒肇因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
   日期:101年12月07日
 
   

 

 

 

隨著氣溫愈來愈低,罹患腸胃型感冒的人也有增加的趨勢。中醫師余函沛表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腸胃型感冒的症狀猶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濕滯之證,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嘔吐、腸鳴下痢、下痢而有發熱等症狀,建議患者及早接受治療,以免病情遲遲不癒。

腸胃型感冒可以分成感冒、腸胃毛病兩方面論治,感冒是指上呼吸道產生的發炎症狀,如精神疲倦、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全身痠痛、喉嚨痛、喉嚨腫、咳嗽、畏寒、發燒等皆是;腸胃問題則常有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門診中,傳統中醫常用藿香正氣散、葛根黃連黃芩湯、半夏瀉心湯等中藥複方來治療腸胃型感冒,同時視病情加減用藥;藿香正氣散能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含有藿 香、大腹皮、白芷、半夏、紫蘇、茯苓、桔梗、厚朴、白朮、陳皮、生薑、甘草、大棗等;葛根黃芩黃連湯能表裡兩解、清熱止利,含有葛根、黃連、黃芩、甘草 等;半夏瀉心湯能和胃降逆、消痞除滿,含有半夏、黃芩、黃連、炙甘草、乾薑、人參、大棗等。

余函沛表示,罹患腸胃型感冒除接受治療外,患者應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常常洗手及戴口罩、讓腸胃適時休息、持續腹瀉應立即就醫等。還沒感冒前,可以先把身體調理好。

余醫師指出,平常可由中醫師進行中藥調理,同時使用精油或按摩膏按壓相關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等穴,有助於提升腸胃機能、改善外感症狀。

足三里穴取穴時,必須先正坐後讓大腿、小腿成直角,位在小腿外側凹陷區,膝蓋直下三寸處;中腕穴位在胃部區域中間處;合谷穴位在拇指、食指合攏後肌肉的隆起處;曲池穴取穴時彎曲肘部,在肘橫紋盡處,也就是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