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小兒氣喘扶正固本配合調肺脾改善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
   日期:102年03月28日
 
   

 

 

 

小兒氣喘可配合健脾、固肺調理。中醫師陳曉鈞表示,由於哮喘容易病情反覆發作,時間一久則正氣虛虧,治療時強調扶正固本,配合肺、脾失調的改善。臨床用藥可配合健脾、固肺,配合發病起因、體質症狀、增減藥方應用。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中醫辨證調理,針對「健脾」部分,因脾主運化水穀,脾虛則運化不健,易聚濕生痰。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因此,脾胃運化負荷也較大,則脾胃 功能容易失調。幼童脾虛表現常見咳嗽痰多、食少便溏,面色燥黃、肌膚粗糙,肌肉倦怠、言語無力,脈緩虛弱而細。治法可配合健脾補氣化痰,可選用香砂六君子 湯加減。咳多者加杏仁、貝母、枇杷葉,氣虛明顯加黃耆、黃精、萊菔子。

陳醫師表示,在「固肺」部分,中醫認為,肺主氣,肺虛則氣弱,氣弱則行不固素,外邪易侵。肺虛者,表現可見自汗怕冷、四肢不溫,容易感冒、易打噴嚏,喉中 常有輕度哮鳴聲,痰清稀色白,舌苔白而少,脈細弱。治法可配合益氣固肺,代表方常用玉屏風散、桂枝黃耆湯,或生脈散加味。

如肺陰不足而喘者,宜搭配滋腎清肺之品,常以生脈散合加女貞子、首烏、熟地、沙參。氣虛者則可加人參、茯苓,以健脾益氣,使氣充血旺。

小兒氣喘可配合穴道按摩保健。中醫師陳曉鈞表示,常取穴道包括如有肺俞穴、中府穴、尺澤穴、孔最穴、水金水、通穴組、巨骨穴等。藉由按摩方式,促進喘息、咳嗽痰多,利肺氣的改善。

陳曉鈞表示,穴道調養中,肺俞穴、中府穴此二穴:一為俞穴,一為募穴。兩者合用俞募配穴為治臟腑病的主要方法。而中府穴又為脾經、肺經交會穴,對於凡是喘息、咳嗽痰多者可多按摩。還有尺澤穴,包含實症、熱症時都可用,以幫助利肺氣。

孔最穴屬於肺經部穴,可收歛肺氣。而位於唇角直下五分為水金穴,沿下唇再內移五分為水通穴,治咳幫助大,對氣上沖逆造成喘效果不錯。巨骨穴對降肺氣衝逆改善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