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新式心室輔助器,成大研發有成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修瑞瑩
   日期:10月17日
 
   

 

 

 

成大研發微創及早期介入型的心室輔助器,與傳統相比,不僅更便宜、手術恢復更快,也讓病人有早期接受治療的機會,在全球居領先地位,預計兩年內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醫療器材的研發是國內目前重點培植產業,成大在4年前獲得裕隆集團1億元贊助,進行開發,過去台灣從未有這類產品的研發;由於進入入體試驗階段,美國規定嚴格,台灣尚未有合格醫院可參與,成大在去年找到全球頂尖的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胸腔外科合作。

杜克大學兩名醫學博士上周抵達成大,本周首度展開交流,由兩人操刀,協助成大的研發團隊改進設備,前天完成牛隻心室輔助器的裝置手術,過程順利,牛隻心臟恢復正常跳動。

美國專家讚許這項研發,認為很有機會進入人體試驗階段;成大表示,未來如果能夠成功上市,將大幅提升台灣的醫材產業水準。

這項研發是由成大心臟醫療器材科學研究中心負責,主導的是航太系教授陸鵬舉。

陸鵬舉表示,過去的心室輔助器通常是心臟衰竭患者在末期時,因等不到心臟移植,才進行的手術,不僅費用高達數百萬元,開心手術會在身上留下超過30公分的傷口,同時要切除一部分心肌安裝設備,也造成永遠無法恢復的傷害。

目前全球研發方向,朝向微創傷口小,及早期介入,即在病人病情還不到末期前,先進行手術,心臟功能也許可恢復,或停止惡化,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同時不一定要進行心臟移植。

成大的研發將輔助器接在主動脈上,與傳統接在心臟上不同,且傳統的馬達無法隨著心跳的律動輸送血液,新的研發卻有律動,可減少血栓及出血等併發症。

傷口大約7公分,可在1小時內完成,與傳統手術約4、5小時不同,價格大約也只有1/3。

美國也有微創及早期介入的相關研發,但最近在進入人體試驗後失敗,陸鵬舉表示,成大的研發在動物實驗階段,過程順利,如經費足夠,兩年內應能進入人體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