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常用的兩味氣藥(下)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50期)
   記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局藥師 涂慶業
   日期:12月23日
 
   

 

 

 

三、烏藥

 

1、基原與炮製

 

烏藥為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乾燥塊根始載於《開寶本草》,1歷代本草書籍皆有收載並指出「其根連珠狀,質嫩,粉性大,橫斷而淺棕色者為優」,與毛茛科的烏頭(川烏、草烏)截然不同,不可混淆誤用。主產於大陸浙江、湖南等地,後因《本草綱目》記載:今台州、雷州皆有產之,以天臺產者為勝, 自此以「天臺烏藥」之名盛行於世。多於冬、春兩季採挖,因產地加工不同,商品分為「烏藥個」和「烏藥片」,其中取膨大部分的塊根,洗淨,曬乾,為「烏藥個」,以個大、質嫩、折斷後香氣濃鬱者為佳;刮去栓皮,切成薄片,曬乾或烘乾為「烏藥片」,以色紅微白、無黑色斑點,片張薄,完整不碎者為佳,尤以浙江天臺一帶所產最佳。9

 

2、功效

 

烏藥為理氣散寒止痛之聖藥,辛溫香竄,上入脾肺,下通腎經。如中風中氣,膀胱冷結,小便頻數,反胃吐食,泄瀉霍亂,女人血氣凝滯,小兒蛔蟲,瘡癤疥…等,凡一切病屬於氣逆而胸腹不快者,皆宜用之,最常用於溫胃理氣止痛,能溫中散寒;臨床上常與他藥配伍成方劑,如:天臺烏藥散、木香順氣散、四磨湯、順風勻氣散、膈下逐瘀湯、萆薢分清飲、烏藥順氣散等,用以治療胃寒氣滯、胸悶脘痛、呃逆、氣厥頭痛,以及一切氣痛等症。

 

3、化學成分

 

烏藥的化學成分已知有揮發油、異生物鹼、喃倍半及其內酯三大類。據台灣中藥典第二版(首版未收載)記載: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稱烏藥珠…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棕白色,中心色深,具放射狀紋理(木射腺)及環紋(年輪)。6雖然在中國藥典2010版及中藥大辭典第二版(2006),除上述外,特別記載有「質老、不呈紡錘狀的直根,不可供藥用」等品質限定,但部分研究報告指出:不同形態的烏藥根品質有一定差異,其中水、乙醇浸出物以烏藥紡錘根最高,烏藥直根次之,烏藥老根最低,而烏藥內酯、烏藥醚內酯、異烏藥內酯的含量呈不均勻差異性,烏藥紡錘根中含烏藥內酯、烏藥醚內酯最高,烏藥直根次之;異烏藥內酯以烏藥直根含量最高,烏藥紡錘根次之,烏藥老根均最低…,除烏藥老根總體品質較差外,烏藥直根中無論浸出物還是成份含量,都能達到大陸藥用標準。7三種形態的烏藥根中烏藥醚內酯含量均高於《中國藥典》記載的〝按乾燥品計算,含烏藥醚內酯(C15H16O4)不得少於0. 030%〞之要求。8

 

四、配伍與比較

 

香附以行血分為主,偏於疏肝理氣,烏藥專走氣分為要,長於順氣散寒,二藥配伍運用,出自《韓氏醫通》青囊丸,治一切氣病,有直奔下焦,共奏行氣消脹、散寒止痛之效。根據臨床觀察,各種原因引起的腹內積氣,脹滿不適,甚則疼痛,用之均易排除氣體,消脹止痛。對於急、慢性肝炎,表現為午後腹脹者,用之頗效。5 常用量:香附6~15克、烏藥6~15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