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是藥食同源的中藥製品,其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接近成熟的果實,此時果實呈黃白或青黃色,再經燻焙加工而成。若是摘取成熟果實再加入糖、鹽、甘草在一起醃製後曬乾,就成為我們常吃的零食-話梅。
烏梅製造加工方法,則是取約八成熟梅果,按大、小分開,均勻地分別放入備好的焙炕中,用木炭作燃料,先以60℃左右的溫度烘烤1小時,再以50℃左右的微火烘烤24小時,然後取出並小心翻動,以不翻破果皮為妥。放置一天後再置於炕中仍以50℃左右的微火烘烤24小時,直至梅果肉起皺縮,呈棕褐色為止。再將已烘乾的烏梅堆放3~5天,顏色就會逐漸轉黑。
烏梅富含有機酸,其中最主要的是蘋果酸(malic acid)和檸檬酸(citric acid),且隨果實的不斷成熟,二者含量會有所變化。早期的蘋果酸含量大於檸檬酸,後期則是檸檬酸含量大於蘋果酸。此外,還含5-羥甲基-2-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 ldehyde),為無色油狀物。所含揮發性成分,主要有苯甲醛(benzaldehyde)62.40%,4-松油烯醇(terpinen-4-ol)3.97%,苯甲醇(benzylalcohol)3.97%和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4.55%。烏梅仁含苦杏仁(amygdalin)約0.5%,而梅仁含約4.3%。另有報道烏梅中還含苦味酸(picric acid)和超氧化物歧化(SOD)。
烏梅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主要功效為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血、生津、安蛔。故主治肺虛久咳不止、久瀉久痢滑腸、尿血便血、崩漏、虛熱煩渴、蛔厥嘔吐腹痛等症。體外及動物研究顯示烏梅具有抑菌、鎮咳、安蛔、抗腫瘤、抗過敏等活性。
烏梅是一資源極為豐富,應用範圍極廣的傳統中藥。近年來,對於烏梅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的研究報導日益增多。甚至還有報導指出可能有“和肝氣,養肝血”之作用,這若屬實突破了烏梅單純酸收之能,轉變為補肝斂肝之良藥。但目前相關研究還很淺薄可信度不足,為了提高烏梅的使用及其功效,必須更進一步結合藥理,分離提取有效成分,才能更明瞭烏梅的藥理機制。
參考資料
1.胡熙明、張文康、朱慶生等人編撰。中華本草。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86-90。
2.阮毅銘。烏梅的化學成份及藥理作用概述。中國醫藥專刊2008;10(5):793-794。
3.王璐,張紅宇,王莉。烏梅及其不同炮製品的藥理作用比較。中藥材 2010;33(3):353-356。
4.許臘英、余鵬、毛維倫、劉芬。中藥烏梅的研究進展。湖北中醫學院學報 2003;5(1):5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