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湯藥退燒,快又不反彈

   資料來源: 台灣新生報
   記者:  鄭綿綿
   日期:01月14日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臨床經驗顯示,運用中藥能很快退燒,多數可在48小時內退燒而不反彈。中藥治療感冒的原理除了抑制病毒之外,更能幫助提升人體的抗病力,袪病毒外出,汗出而解。

羅明宇表示,運用中藥退燒通常多使用湯劑效果較明顯,古人治療發熱疾病也都是用湯劑。通常可用袪熱、幫助汗出的中藥。而湯藥劑量大,作用力強,可根據病情靈活加減用藥。中藥湯劑應用途徑主要是內服,此外,也可以用於泡腳。通常內服湯藥根據體溫高低和嚴重程度,每24小時服藥可以3~6次不等。服藥後要蓋上被子約一小時,全身微微汗出,及時用幹毛巾擦乾後換上乾爽的內衣。不要見風著涼,儘量不要洗頭洗澡。

另外,羅醫師表示,對於不能內服藥物者,泡腳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可將中藥用水燒開後稍放涼,把雙腳放在藥水桶裡先蒸後泡大約30分鐘,泡腳的水溫一定要有些燙,泡完腳立即上床睡覺。

秋冬季經常泡腳也可以預防感冒。泡腳方可準備桂皮、生薑、蔥白、大茴香、花椒、鹽各取適量,用水燒開藥材泡腳。若寒從腳發起,經常泡腳,也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抗病能力。

中醫認為,發燒是體內「正邪相爭」的表現。羅明宇醫師表示,除了感冒容易伴隨發燒,有一部分發燒患者常查不到明確病因,這類「無名發燒」的特徵,包括可見病程較長;持續低熱或高熱不退,在飲食失節或過勞時加重;且常兼有脾氣虧虛和氣血兩虛的症狀;以及使用西藥抗生素、類固醇等無效。這時較適合配何中醫調理。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天氣轉涼,感冒發生機會增加,多在氣候寒冷突變、人體抵抗力下降,如勞累、受涼、睡眠不足、原本就有慢性病等,以及接觸感冒患者時發病。表現可見發熱、咳嗽、咽喉痛、咽喉乾癢、流涕、頭痛頭暈、周身乏力、畏寒、關節痛、雙眼不適、打噴嚏,還有人有納差、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胃腸型感冒」。

羅醫師表示,通常感冒的發熱,是指體溫升高(腋溫大於或等於37.2℃),由於發燒在24小時內可有體溫正常的時候,因此每天應量四至五次體溫,以排除不易感知的低熱,尤其下午至早晨這段時間容易出現發燒。發熱時不一定都能感覺到發熱,往往有畏寒、頭痛、咽喉痛、全身疼痛、乏力和咳嗽等症狀,因此在有這些症狀時,不管是否自覺發熱一定要監測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