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窩著不動,很容易全身痠痛,正確飲食加上正確活動,讓痠痛勞損更快康復。北市聯合醫院中醫師院周宗翰說,可補充海參、芝麻、胡桃等,少量的酒可促進循環,有助氣血之運行,但忌食啤酒及紹興酒等。避免食用發物等易導致舊病復發,新病加重的狀況發生,還有油膩、油炸、辣、冰冷、刺激性食物,醃製品少吃為妙。
周宗翰表示,外傷患者之調理應多補充蛋白質和維他命C 等營養,可多食蛋類、豆製品、雞湯、及補充水果、蔬菜,如柳橙、檸檬類水果,以促進細胞修復與再生。這樣就有助於各類痠痛症遠離。
中醫在傷科方面主要是以治療骨、關節疾病和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損傷,包括因急性損傷、慢性勞損、運動傷害、創傷意外等導致的軟組織損傷或骨、關節疾患, 這類型就診患者大多是偏重在「酸痛症」。
「酸痛症」在中醫理論下與內科雜病所述的勞傷、風寒濕熱痺症有關係,也就是說這些病症大部分並非絕對由外來的「意外性傷害」所形成,反而是大多數屬於自發性軟組織的急慢性炎症,臨床上的肩頸酸痛,下背痛,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退化性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媽媽手,五十肩,腳踝扭傷等都屬於上述的病症。
周宗翰說,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壞,筋的結構就發生變化。肌腱、韌帶、筋膜的發炎,疼痛,痙攣與沾黏等等亦都屬於這類問題。
醫師表示,除了外治法的手法巧妙運用之外,再搭配內服方劑,消腫止痛不困難。
通常急性期或是初期損傷所產生的骨折或筋膜、肌腱、韌帶傷關節囊破損、瘀血凝積、腫脹疼痛。要以涼血清熱、消腫消炎、利氣止痛,活血化瘀為法則,中期用藥適用於受傷第十天後到第三、四周左右,患部紅腫瘀阻漸漸消散、皮下瘀青轉紫黯、皮下筋膜僵緊、肌腱觸診的感覺仍有脹硬疼痛,此時治則以疏筋活血、通經通絡為主,後期用藥約一個月到一個半月以後,此期除了止痛外,需幫助軟組織修補。
除了服用藥物之外,理筋手法運用,還有物理治療加上針灸治療如扎針、電針、艾灸、隔薑灸等可有效緩解筋骨疼痛與各類痠痛症。
周宗翰醫師表示,上述方法之外,民眾可自行做適度的按摩及熱敷,以利關節之功能恢復,恢復期可從事輕鬆的運動如游泳、散步、騎單車、太極拳。但是切記不宜劇烈的競賽性球類運動或長時間從事相同動作。患者可於患處活動時請先熱身並配戴護具保護,如護腕、護膝、護踝等。患處在不活動時,可不必穿戴護具,但仍需保暖,在日常生活的活動應由輕而重,避免未熱身就從事高負荷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