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髖關節骨折: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通筋絡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李叔霖
   日期:08月06日
 
   

 

 

 

人體髖關節是由髖臼、股骨頭所組成,受到平滑軟骨所覆蓋。中醫師林郁甯表示,髖關節不慎骨折應馬上就醫診治,恢復階段忌寒涼、通二便、節制性生活,患處才可以盡快恢復正常。

林醫師指出,在骨折初期階段,大約是骨折後一到二個禮拜,這時候除了骨骼受損之外,附近軟組織往往同時受傷,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經脈受損,也因此,氣血循環受影響,進而凝結成瘀,造成腫痛等症狀。

在骨折中期階段,大約是骨折後二到四周,這時腫脹已經有所改善,患處瘀血也比較消散,這時骨折患處正在生長、接續當中;在骨折後期階段,大約是在一個月以後或X光檢查後看到骨頭患處出現接續癒合情形。

這時由於經過長期固定,通常會出現患處關節僵硬、局部腫脹、肌肉萎縮、皮膚較冷、功能遲滯、肢端麻木等症狀,中醫認為,這是久病而造成肝腎兩虛、氣血不足。

醫師建議髖關節骨折患者應注意忌食寒涼以便保護腸胃,這是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也是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虛弱的話則氣血將無以化生,這樣就沒辦法幫骨骼修復;大小便要保持通暢,因為可以預防便祕、尿道感染;節制性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生髓、藏精,如果腎虛的話將促使精髓不充,進而導致癒合延遲,因此,節制性生活可望避免消耗腎氣。

林郁甯醫師表示,治療髖關節骨折中西醫各有所長,患者可以先請西醫骨科醫師處理,然後再接受中醫針灸療法、內服中藥、外敷傷科藥物等以便消腫止痛,如果西醫也有開立消炎止痛藥,中藥、西藥服用時間必須間隔一個鐘頭,如此就不會互相衝突,可以讓患處早日恢復正常。

中醫常根據髖關節骨折三階段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以便加速患處癒合速度,初期階段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中期階段治宜和營續骨、舒筋通絡,通常必須在行氣活血的基礎上加上調補肝腎、補養氣血的中藥材,以便促使骨頭患處可以提早癒合;後期治宜益氣養血、溫補肝腎、強壯筋骨。

林醫師指出,針灸療法也可以派上用場,可選骨折與不適處經過的經脈局部穴道,還可以搭配遠端穴道,有助提升免疫力、預防感染,甚至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斷裂骨骼癒合將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