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登革熱持續升溫,防疫不輕忽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94期)
   記者:  嘉義縣記者紀珮珊
   日期:11月17日
 
   

 

 

 

天氣逐漸轉涼,登革熱疫情卻不斷升溫,且有擴散蔓延的趨勢。10月28日在嘉義縣民雄鄉出現一起本土性登革熱病例,此患者10月中旬曾前往高雄市三民區探親,評估可能在高雄地區感染。嘉義縣衛生局立即擴大進行各項防疫工作,衛生所人員逐戶向民眾衛教宣導,以遏止疫情擴大蔓延。

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毒藉由病媒蚊叮咬而傳染,病毒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每一型都具致病感染力。

台灣地區傳播的病媒蚊為斑紋屬,主要是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和白線斑蚊 (Aedes albopictus) 兩種,埃及斑蚊喜棲在室內,例如在廚房中陰暗、潮濕、不通風的角落;在臥室多停留在窗簾及懸掛的深色衣服上。白線斑蚊的棲息場所大多在戶外陰暗潮濕之處,例如樹林和竹林;兩者皆喜歡於白天叮咬吸血。

登革熱依其症狀輕重分為兩型:

(一)典型登革熱(classic dengue fever)

感染時的症狀有:1. 發燒38℃以上。2. 骨頭、關節、肌肉酸痛。3. 頭痛、後眼窩痛。4. 發燒3~4天,身上出現紅疹。若有以上第1項症狀,合併有2、3、4中任一項,就為疑似病例;應儘快就醫,並通報衛生局(所),轉報衛福部疾病管制局。

(二)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

除了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外,還包括流鼻血、皮下點狀出血、腸胃道出血、子宮出血、血便、血尿等出血現象(主要發生在發病後的4~7天內);當登革出血熱之血液大量滲漏時,會有四肢冰冷、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嚴重症狀,此時又稱為「登革休克症候群」(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或是續發性登革熱(secondary dengue),死亡率可達50%。

登革熱目前沒有疫苗及藥物治療,只能施予症狀支持療法,最佳預防方法就是避免蚊子叮咬;經醫師診斷為登革熱患者,自發病後5日內,應儘量在家休息,避免被蚊子叮咬,防止病毒由蚊子散播出去。

「盛水容器常清洗」、「觀賞容器要處理」、「戶外積水都清除」、「廢棄容器要運走」。唯有清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才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方法。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