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不可不知》心理壓力引起生理疾病

   資料 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陳敬哲
   日期:04月 01日
 
   

 

 

 

生活很多壓力都難以避免,考試、工作、感情、家庭各種大小事,都會帶來不同困擾,當壓力沈重到無法承受,部分人會出現異常行為,例如不斷暴飲暴食放送自己,短時間內或許能有抒解效果,長時間下來不但外在改變,身體健康也大幅受到影響,很可能因為心理困擾演變成生理疾病。

自我要求帶起壓力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達表示,每個人都有不同價值觀,對自我認定都有所不同,因此壓力來源各式各樣,就以一般學生為例,當考試日期不斷接近,若是不斷自我要求,沒有辦法滿足現狀,較容易長時間處於壓力中,很可能引發情緒焦躁、易怒、不穩定,甚至出現生理症狀,反而影響考試成績。

壓力是瞬間保護機制

壓力其實是自我保護機制,動物在面臨生存危機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皮質醇等物質,可以瞬間提高反應與各項機能,不過大腦與肌肉所需養分也會跟著增加,長時間處於壓力之下,就像不斷高耗能的機器,身體可能出現壞損,大腦前額葉會發生機能異常,導致情緒難以控制,身體免疫力也可能因壓力下降。

負面大腦放鬆方式

詹佳達接著說,腎上腺皮質醇長期影響下,也常容易引起睡眠失調、心悸、飲食習慣改變;部分人會藉由進食抒解壓力,提高血糖有時能夠放鬆大腦,但是因為額外熱量攝取,體重開始增加,外表也跟著改變,在意體型民眾很可能因他人言語,反而受到更大壓力,又再藉由飲食抒解壓力,逐漸形成不利健康的負面循環。

抒壓負面循環

獨自在外面的大學生或上班族,由於家人不在身邊,生活困擾可能無法找到傾訴對象,壓力不斷累計下,只好選擇短期有效的方法抒解,卻有可能引起負面循環;若是因生活難題感到情緒焦躁,或發現自己有異常行為,一定要找尋專業求助,讓自己能夠有良善放鬆壓力方式,避免進入負面循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