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台灣製藥發展政策與產業環境研討會,學者專家集思廣益:國內缺藥問題面面觀

發表於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18期)
   記者: 
   日期:05月26日
 
   

 

 

 

藥價、藥品供需問題與民眾就醫息息相關,也與政府相關政策及製藥產業發展密不可分。有關國內缺藥處理機制,藥師週刊先前曾報導「食藥署表明目前並無缺藥的問題,但是社區藥局卻反應藥品缺很大。」政府機關與醫事機構雙方對缺藥問題的認知,有待進一步溝通。

 

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於5月13日舉辦「台灣製藥發展政策與產業環境研討會」,期望藉由研討會集思廣益,了解健保政策對製藥發展的需求,以提升健康產業對民眾的貢獻。會中,專家學者也對目前國內的「缺藥問題」表示憂心,並提出解決問題諸多建言。

 

當天邀請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演說「全民健康保險藥品政策發展」、廖國棟立委辦公室主任丁復華演說「全民健康保險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DET)-產業面」、台北榮總藥學部臨床藥學科主任張豫立、台大醫院藥劑部主任沈麗娟演說「缺藥問題面面觀-需求面」、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玉杯演說「缺藥問題面面觀-供應面」、製藥發展協會健保政策委員會主委吳維修演說「合理藥價給付制度之各國藥價及給付制度比較」、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藥事照護發展中心執行長譚延輝演說「合理藥費結構剖析及建議」等。

 

台灣健保面臨的困境

 

李丞華指出,二代健保藥品現在的制度中,大眾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新藥給付審議速度變慢、納入給付比率變低、新藥支付價格偏低、共同擬定會議成員可否增加藥界代表、病人代表可否加入共同擬定會議、成分別定價項目適用差額負擔是否可維持市占率、成分別定價項目之差額負擔需何種配套條件、DET或藥價調整可否停辦或有其他替代方案等。

 

他表示「目前台灣健保正面臨收取北非的稅收,但是卻要支付北歐的社會福利之困境」,李丞華以蔬菜價格產銷班(5元/kg)到馬祖東引市場(60元/kg)之間的價差為例,說明訂定藥價的困難度。

 

丁復華表示,藥價差隨著歷次藥價調整並未縮小,他建議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應利用雲端藥歷,就一定期間內,重複就診的相同診斷、相同處方予以管制支付。

 

藥品短缺造成的幾大衝擊

 

張豫立指出,國內外藥品短缺情形日益嚴重,維持藥品短缺處理機制健全運作,為當務之急。藥品短缺對臨床治療的衝擊包括:病人的照護及預後受到改變、治療或檢驗受到延遲或改變、替代療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明確、對替代療法不熟悉、用藥疏失率提高等。

 

沈麗娟表示,醫院藥局調製(Hospital pharmacy compounding)的必要性,她提出WHO、歐盟、美國的說法。WHO指出,仍然有可能會有缺乏許可證的藥品、特殊或適用使用的合格製劑來滿足一個病人或一群病人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就需由藥師來調製藥品。

 

在歐盟,當市面上買不到適當的產品時,藥局調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由藥師來調製是合法的,該藥品需符合特定的品質及安全的規定,卻不一定要有許可證。在美國,藥師可於符合USP藥局調製章節與相關國家法規情況下進行藥品調製。

 

對台灣藥品政策的建議

 

譚延輝表示,台灣的健保允許藥價差的存在、論量計酬給付制度之下,將導致(1)醫療院所追求最大利潤,進價遠低於健保價。(2)藥品使用量增加,健保給付藥費總額快速成長。(3)市場缺藥。(4)多重用藥,造成藥物治療問題。(5)醫師不習慣接受照護藥師建議改變藥物治療等。

 

他建議台灣未來的藥品政策,包括醫療院所只能從藥品獲得合理價差、醫師與三等親不得經營藥局、投資藥局成本只能小於10%、醫院住院採購藥品不得用於門診、鼓勵使用台灣PIC/S GMP藥廠產品等。

 

製藥產業看缺藥處理機制

 

對於藥品短缺之因應與制度改革建議,王玉杯說,缺藥是全球性議題,藥廠之有限產能,已無法滿足不再獲利或虧損產品的市場需求,缺藥問題不會消失,事前預警與即時因應才能減輕衝擊。

 

她認為強制通報缺藥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應以鼓勵代替懲罰,結合產官學共同強化藥品短缺資訊網運作之即時性,針對必要藥品擬定有效的鼓勵與管理策略,方能解決缺藥問題。

 

全聯會:應更建全解決機制

 

藥師公會全聯會監事會召集人古博仁表示,他期望,藥品短缺通報系統應發揮具體功效,如在發現問題後,應有解決問題的機制,才能確保民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