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大黃又名黃良、火參、膚如、將軍、川軍、錦紋軍。味苦性寒,為《神農本草經》下品。入肝、心、脾、胃、大腸經。具活血化瘀、清熱瀉火、瀉下攻積等功效。大黃為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根部粗壯、莖部直立中空、葉柄肥厚、葉片形狀依基原不同而呈寬心形淺裂、掌狀半裂或狹長深裂,其根莖橫切面可見開放性並立型維管束與髓線呈放射狀排列的星點。
二、成份
大黃所含成份主要為dianthrone、tannin、anthraquinone三大類。目前以anthraquinone類研究最多,被選為大黃鑑別試驗與品質測定時的指標成份。Anthraquinone類化合物有大黃素(Emodin)、大黃酸(Rhein)、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大黃酚(Chrysophanol)以及大黃素甲醚(Physcion)。
三、基原
1. 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inne)
又稱葉大黃、天水大黃。葉片呈掌狀半裂,故稱掌葉大黃。主要產於甘肅、青海。
2. 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又稱甘肅大黃、雞爪大黃。葉片深裂,裂片狹長如雞爪。主要產於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3. 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
又稱川大黃、唐大黃、馬蹄大黃、雲南大黃。葉片淺裂,呈寬心形或近卵圓形。主要產於四川、湖北、雲南、貴州。
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合稱北大黃、錦紋大黃。相對於以上兩者,藥用大黃被稱之為南大黃。北大黃橫切面可見的星點都是呈環狀分佈,而南大黃的星點則是呈不規則的分佈。
4.對醌類含量影響
大黃的產地以甘肅、青海、四川交界處一帶為主要產區。傳統上認為北大黃的活性成份含量比南大黃高,所以北大黃又稱為重質大黃,而南大黃又被稱為輕質大黃。針對現今幾個主要產區的大黃作anthraquinone類化合物的含量測定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同樣基原的大黃在不同產地栽種會有不同表現1(詳見表一),亦有南大黃優於北大黃的,所以究竟是北大黃優還是南大黃佳並無定論。
四、採收、加工
大黃的活性成份含量多寡受到諸多因素影響。除了基原和產地外,生長年份與種植方式也和品質息息相關。現今大黃的產地仍以甘肅、青海、四川交界處一帶為主,和古籍所載相去不遠。但多採人工栽培,育成快速卻品質不佳,收成年份混亂。大多約栽種三至四年,有些產區僅僅兩年即收成,依產區制度及風俗民情各異。但從anthraquinone類化合物的含量來分析,人工培育的大黃大概要栽種五年以上才可與以往野生栽種三年收成的大黃相比擬。2
採收後的大黃必須經過乾燥、加工、炮製等處理步驟。乾燥的方式早期是採用搭棚串掛風乾或是燃燒潮濕木柴以發煙薰製。但此方式耗日廢時,薰乾要花費近兩個月時間。近代的處理方式除不用成本的日光曝曬外,亦常見置於烘箱內烘乾。此種方式花費時間大幅減低,但需要注意的是溫度必須控制在攝氏45度左右低溫烘烤。因為溫度增加雖然可以縮短烘乾時間,但超過攝氏55度,大黃內的成份反而會遭到破壞。3
(待續)
參考資料
1. 李芸、苗小樓、吳平安等。大黃不同品種不同產地加工品的醌含量比較。藥物分析雜誌。2012; 32-12。
2. 敬勇、李敏、齊景梁等。大黃游離醌含量與產地及生長年限的相關性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Materials,第35卷第10期2012年10月。
3. 唐文文、李國琴、宋平順等。大黃乾燥方法研究。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第44卷第4期2013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