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不可不知》瘀血成因不同,化瘀用藥有別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戎宿安
   日期:08月17日
 
   

 

 

 

瘀血是中醫常見的病名。運行不暢而停滯於血管內或體內血液溢出於血管外的,都叫瘀血。

氣虛、氣滯、血虛、血寒、血熱、外傷等原因造成的氣血運行不暢或內出血,都會形成瘀血。常見的瘀血症狀為疼痛、腫塊、靜脈曲張、出血血色紫暗或月經夾雜血塊。

中醫針灸康復臨床醫學博士黃怡表示,瘀血形成原因不同,化瘀藥也有所不同,大致分為散寒化瘀藥、祛濕化瘀藥、理氣化瘀藥、清熱化瘀藥及補血滋陰化瘀藥。使用有一定的危險性,建議一般民眾找專業中醫師諮詢,請勿自行使用。

散寒化瘀藥

寒為陰邪,最能收引經脈,凝滯氣血而導致氣血淤滯。

活血化淤常選性溫的川芎、當歸、紅花、乳香、五靈脂、骨碎補、天仙藤、川續斷等。

祛濕化瘀藥

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易阻氣機致脈絡阻滯而血淤。可用燥濕或滲濕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祛除濕邪,促使血活淤化。

活血化淤兼滲利水濕者,如性寒涼的益母草、馬鞭草、虎杖、半枝蓮、穿山龍、木通等;性偏溫的澤蘭、天仙藤等;性平的劉寄奴、王不留行等。

理氣化瘀藥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之為患不外氣滯、氣虛、氣逆三個方面,可用理氣的藥物,調暢氣機。

常用藥物:疏肝行氣性偏涼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偏溫之佛手、青皮、枳殼等;性平之香附、香櫞等。益氣如黨參、太子參、白朮、山藥、炙甘草等。

清熱化瘀藥

“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阻滯脈道而成血淤。可用寒涼的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清解熱邪,以使絡寧血活淤化。

活血化淤如兼清熱涼血之牡丹皮、紫草、丹參、赤芍、郁金、淩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熱解毒之紅藤、虎杖、敗醬草等。

補血滋陰化瘀藥

血量充沛則脈道充盈;血液虛少,陰津不足則脈道萎閉,繼而成淤。所以應補血滋陰,增液盈脈,活血化淤。可用補血滋陰藥物配合活血化淤藥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脈道,血活淤化。

常用藥物:補血滋陰藥如生熟地、阿膠、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等,活血兼補血者如雞血藤、當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