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蒐》造成山難第一被告:高山病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鍾佩芳
   日期:09月16日
 
   

 

 

 

高山病是高山地區最常發生的疾病,依據消防署於民國93年所委託,山區緊急救援體系的研究中,蒐集民國54年到93年總共313件山難資料,所做的研究顯示,迷途、墜崖與急病分別是山難類型的前三位。其中,急病類型大多是高山症的,至於迷途、墜崖更可能是因為嚴重高山病導致神智不清或走路不穩而引起。

因此,高山症極有可能是台灣山難發生原因最高比重的一位。在王士豪醫師針對玉山國家公園22年來的山區救援事件研究中發現,高山病佔醫療相關山區救援事件的三分之一,僅次於外傷。

台灣平均每三名登山客,就有一人發生高山病;約1%的人會有高海拔腦水腫或肺水腫情形。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副理事長王士豪醫師表示,在高山現場設置攜帶型加壓袋(PAC)安全網,可以直接對高山病患者進行急救,幫助高山病患者轉危為安。

近7年,台灣山區發生至少35起高山病相關山難,平均每年約5起、動用至少30次直昇機救援及難以估計的地面救援,不僅付出巨大社會資源,並且仍有7名患者因天候惡劣、直昇機無法飛行,或路途遙遠,人力背負耗時,不治死亡,造成生命折損與家庭破裂。

除非是地形或氣候的阻隔,不應該有人因為高山病而死亡。台灣地區可能發生地形與氣候的阻隔的高山山屋約有40多個,高山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下降高度。因此,協會在各高山山屋設置攜帶型加壓袋(PAC),每個重7公斤,不需電力,在高山現場,如果有嚴重高山病患者,民眾可以徒手操作,藉著用腳踩的加壓幫浦,十分鐘讓PAC內的壓力上升兩個PSI,在PAC裡面的患者,就相當於高度下降1500公尺,如此一來,高山病即可獲得治療,症狀緩解後,由同伴陪同患者儘速下山。甚至不需要直昇機救援,患者也可以轉危為安。

而消防局與民間救難隊伍,遇到有高山病病患需要救援,也可以攜帶PAC前往現場,在接觸到患者的第一時間,立刻給予最重要的治療。

王士豪醫師呼籲,高山上,除了高山病之外,也有可能發生其他疾病,因此使用PAC後,不管症狀是否緩解,患者仍然需要緊急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