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六味地黃及其衍生方 (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62期)
   文:黃學文
   日期:04月18日
 
   

 

 

 

前言

歷代醫家曾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進行加減,衍生出一系列以補肝腎扶正固本為主的新特點方劑,包含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桂附地黃丸、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明目地黃丸…等。1這一系列方劑除桂附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屬於補陽之外,其他則具有不同程度補陰效果。以下介紹這些方劑名稱來源及其衍生名稱、典籍、組成、功能…等,作為臨床用藥參考。

典籍記載

六味地黃丸的名稱是出自於明代醫家薛己《正體類要》,因由六種藥物組成又以熟地黃為主,故加入「六味」二字以六味地黃丸為命名。2六味地黃丸最早出自於宋代醫家錢乙在《小兒藥証直訣》中以「地黃丸」命名,一般認為該方以「地黃」命名方劑,是因為方劑中「熟地黃」用量最大而用之命名,以突顯熟地黃在方劑中的重要性。根據歷史典籍記載六味地黃丸是由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金匱腎氣丸加減衍化而來,將方中乾地黃改為熟地黃並刪去附子和桂枝這二味藥,使原方藥性由補腎陽虛轉為補腎陰虛,主滋補腎陰,治腎陰不足,六味地黃丸以此成為歷代經典名方。2

組成與作用

根據《台灣中藥典》第二版六味地黃丸六味藥物分別為: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按8:4:4:3:3:3比例配伍而成。8方中三補為滋腎、養肝、益脾作用;以熟地黃為君藥,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再搭配二個臣藥山茱萸、山藥,山茱萸用來補肝、養腎、澀精,山藥則健脾、固腎、固精;另外佐以三瀉,來解三補藥產生的副作用並加強方劑中的補脾、利水,以澤瀉來利水滲濕,改善熟地黃之滋膩妨礙腸胃吸收的副作用,牡丹皮主要是瀉火涼肝,抑制山茱萸產生溫、澀副作用。再搭配茯苓來助山藥的補脾作用,防山藥之補脾壅滯太過、幫助澤瀉的利水作用,並改善熟地黃滋膩之性。3總而言之六味地黃丸全方「一君、二臣、三佐使」架構,以三補治本,三瀉治標,重在補腎之陰,兼養肝、健脾作用,方中補中有瀉,溫而不燥,滋補而不留邪,瀉而不傷正氣。3臨床應用於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具有調節免疫系統、改善腎功能、降低血糖、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等活性。4、5

(待續)

參考資料

1. 鄭娜茹。六味地黃丸及衍生方的臨床應用。E-J Transl Med 2015;2 (1)。

2. 李慧平、年莉。六味地黃丸方劑來源與方名釋議。天津中醫藥2013;30 (3):157-158。

3. 蔡焦生、楊樹明、張愛萍。六味地黃丸的臨床應用機制。Chinese CommunityDoctors(醫學專業半月刊)2008;7(10):5。

4. 陳岩。六味地黃丸及衍生方的臨床應用。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6 (15):145。

5. 周雪康。六味地黃丸的藥理與臨床應用。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5(11):128-129。

6. 韓洁、高素強、傅得興等。六味地黃丸及其衍生方劑的臨床應用。China Pharmacy 2010;21(8):766-767。

7. 王鵬、鄧鐵軍。淺論六味地黃丸的臨床功效及副作用。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7:172。

8. 台灣中藥典,第二版。行政院衛生署 2013:89-106。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