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貝殼類中藥材:海蛤殼與瓦楞子 (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966期)
   記者:吳姿儀中藥科藥師
   日期:05月16日
 
   

 

 

前言
海蛤殼與瓦楞子是兩種常用的貝殼類中藥材。

海蛤殼及其配伍
海蛤殼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又名蛤殼、蛤蜊殼。為簾蛤科動物文蛤(Meretrix meretix Linnaeus)或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的貝殼,沿海各地均有生產。春、秋兩季捕撈,去肉,洗淨,曬乾。1生用或者煅用。搗末,或者水飛後使用(稱蛤粉)。2海蛤殼味苦、鹹,性寒。歸肺、腎、胃經。3主含碳酸鈣、磷酸鈣及碳酸鎂、貝殼硬蛋白。功效能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制酸止痛,利水消腫,收濕斂瘡。

臨床上海蛤殼常配伍其他中藥使用在下列各症:

1、用在痰熱喘咳:
痰是濃稠且顏色黃,不易咳出,常配海浮石、瓜蔞仁同用。若肝火犯胃,咳有痰且帶有血絲,常配合青黛研成粉末服用,方如:黛蛤散;若陰虛火旺,咳嗽且痰帶有血絲,以蛤粉炒阿膠成阿膠珠治之。阿膠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作用,其性陰柔粘膩,有滯邪之弊,故臨床上常用蛤粉炒阿膠珠,可使其補而不膩,達到緩和陰柔粘膩之性的目的。

2、用在癭瘤、瘰癧:
一般用於治癭瘤,常與海藻、昆布、海螵蛸一起同用,方如:四海舒鬱丸;用治瘰癧痰核,則常配合夏枯草、牡蠣、浙貝母、玄參、山慈菇等一起同用。

3、用於胃痛泛酸:
則煅後研成粉末服之,或者配合烏賊骨、甘草、延胡索一起同用。現今較常用於治療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4、用於痰飲水腫或濕熱下注的淋症、白濁、遺精、帶下等:

如治療痰飲停滯,喘促浮腫,胸脇脹滿,不能平臥,可配合葶藶子、桑白皮、防己、郁李仁等同用;治療濕熱下注之白濁、遺精,則配合黃柏同用;治溼熱帶下,配椿根白皮、車前子等一起同用。

5、用於濕疹、燙傷、瘡瘍:
可加青黛、石膏、輕粉、黃柏一同研末,麻油調敷,方如:青蛤散。此外還可用於治療鼻衄不止、便血,用海蛤粉與槐花研成粉末來服;治療目翳、內障、雀目,配伍穀精草或夜明砂與豬肝同煮,食後喝湯。

瓦楞子及其配伍

瓦楞子始載於《本草備要》又名蚶殼、瓦屋子、蚶子殼。為蚶科動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的貝殼。秋、冬至次年春捕撈,洗淨,置於沸水中略燙,去肉留殼,曬乾。1碾碎或碾粉,或煅碎瓦楞子味鹹、甘,性平。入肺、胃、肝經。3瓦楞子鹹平,善走血分,能破血結、消痰滯而軟堅散結,用於治療胸膈痰積、痰涎稠黏,不易咳出,以及痰核、癭瘤諸症;又治癥瘕痞塊(包括肝脾腫大,以及消化道腫瘤)。另外,還能祛瘀散結、止痛、制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胃脘刺痛、反胃吐酸(類似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等症。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藥科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