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拔完牙傷口爛露骨,骨鬆藥物釀禍

   資料來源:央社
   日期:09月21日
 
   

 

 

 

一名60多歲男子日前發現牙齒鬆動,就醫診斷為牙周病拔牙治療,不料傷口遲遲不癒合,甚至引發細菌感染,牙齦爛掉露出骨頭,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惹禍。

台大口腔顎面外科主任李正(吉吉)今天受訪時表示,患者使用的藥物「雙磷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多半是有骨質疏鬆、癌症骨轉移患者用來「保骨本」的藥物,不過,近年卻發現部分患者服藥後,一旦有拔牙、植牙傷口,特別容易受感染,輕則鼻竇炎、蜂窩性組織炎,嚴重恐致下顎骨壞死,曾遇過患者骨肉爛到下巴破個洞,吃個飯都會「漏出來」,得整塊切除重建。
李正(吉吉)指出,下顎骨壞死前兆和牙周病非常相似,都會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以及牙齒鬆動等症狀,最大不同點在於,下顎骨壞死會導致牙齦爛到露骨,牙周病卻不會。

下顎骨壞死前兆和牙周病非常相似,都會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以及牙齒鬆動等症狀,...
下顎骨壞死前兆和牙周病非常相似,都會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以及牙齒鬆動等症狀,最大不同點在於,下顎骨壞死會導致牙齦爛到露骨,牙周病卻不會。 圖/shutterstock

吃骨鬆藥和骨頭壞死有何關係?李正(吉吉)解釋,人的體內有長期處於動態平衡的「破骨細胞」及「造骨細胞」,當牙齒被拔掉時,破骨細胞先是把碎骨吃掉,造骨細胞再來填補傷口,而「雙磷酸鹽類藥物」會抑制破骨細胞作用,破壞兩者平衡,不只碎骨頭無處去,傷口也無法修復,加上口腔粘膜薄、細菌又多,更容易從牙齦一路爛到下顎去。

李正(吉吉)說,一般人發生骨壞死機率約為10萬分之1,一旦用藥機率將增加10倍至100倍,如是癌症骨轉移又用藥,機率更將增至1000倍之多。

根據他的臨床經驗,因用藥導致下顎骨壞死個案,每年約新增1至200病例,近10年來已累積高達1500名個案,如以骨質疏鬆、癌症骨轉移人數數據推估,每年約新增2000至4000名骨壞死潛在病例。

吃骨鬆藥拔牙有風險,停藥不就好了?李正(吉吉)說,該藥物半衰期長達10年,即便停藥藥效仍會存在骨子裡,一旦骨壞死就容易反覆復發,得花6個月到2年時間,一邊清除爛肉、補骨,一邊等待藥物代謝,如患者牙齒問題真的已到了非拔不可的地步,建議停藥3個月到半年再拔牙。

李正(吉吉)提出3點呼籲,骨鬆、骨癌等處方醫師一定要告知患者藥物風險,患者看牙醫時也得告知牙醫師有在服用這種藥物,牙醫師治療時應特別注意患者口腔保健,減少拔牙機會,並隨時檢查有無骨壞死跡象,及早治療以防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