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民眾買藥不問藥師,近2成的民眾憑過去經驗在吃藥,超過1成民眾不看標示。記者羅真/攝影
食藥署今天公布國人用藥調查,發現六成民眾買藥不問藥師,近兩成的民眾憑過去經驗在吃藥,超過一成民眾不看標示。亞東醫院藥學部藥師許嘉芬指出,曾遇過20幾歲年輕人,到醫院看病拿感冒藥,結果回家後沒看藥袋標示說明,只根據過往到診所看診一次要吃「一包」藥的經驗,回家後把一整包21顆藥,一次全數吞下,事後覺得數量好像過多,才打電話詢問,嚇壞藥師,還好沒吃出事情。
許嘉芬指出,許多民眾看藥品外觀就直覺是什麼藥,曾經有阿嬤誤把陰道塞劑吞下肚,或將發泡錠吞直接吞到肚內而感到不適。
此外,還有民眾自己當藥師,有不舒服就自己買藥吃,但不清楚藥物之間作用會產生什麼交互作用。有民眾會將舒緩腸胃不適的阿斯匹靈腸溶膜衣錠就與制酸劑共同服用,造成胃部更不舒服;也常見民眾感冒就吞綜合感冒藥,但抗組織胺成分會產生嗜睡,注意力不集中。
食藥署調查還發現,六成五國人會自行購買指示藥或成藥,六成八的民眾有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的概念,但僅五成左右知道藥品有分級制度,會諮詢藥師的不到一半只有四成。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琴喨指出,藥品依安全性概分為三級,可想像成電影分級,「成藥」是普通級,藥性緩和,民眾可以自行購買,但用藥前仍要看使用說明書;「指示藥」是輔導級,不須醫師診斷處方,可在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示下使用,如腸胃藥或綜合感冒藥。
至於「處方藥」則是限制級,由醫師針對每位病人病情開處方箋,經由藥師處方調劑後交付病人,這是個人專屬藥品,不適合與他人分享。諮詢用藥時,要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讓醫師或藥師可以正確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