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近年國內外均曾發生疑似食用網購食品導致食品中毒案件,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本於維護民眾健康安全,於105年抽驗「畜禽蛋奶類」網購即食食品共128件,進行食品衛生指標菌及病原菌污染之調查,結果顯示其中15件(不合格率11.7%,15/128)之衛生指標菌超過衛生標準或檢出病原菌,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4款及第17條規定,不合格檢體均已函請轄區衛生局進行衛生輔導改善及後續行政裁處。
隨著網路普及化,民眾逐漸習慣透過網路購買食品,然而便利的背後,網購食品卻可能潛藏風險,製造廠商環境衛生、使用原料、製作流程、儲存條件及運送通路等因素均可能影響送到消費者手中的產品品質。食藥署105年針對網購食品調查項目包含衛生指標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與仙人掌桿菌等主要病原菌。檢驗結果顯示有15件檢體不符規定,其中大腸桿菌群超標11件,2件同時檢出大腸桿菌;檢出病原菌8件,包含3件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3件檢出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及2件檢出沙門氏桿菌。針對產品類別進行分析,顯示本次調查之畜類及禽類製品不合格率較高,分別為23.1%及9.8%,蛋製品不合格率僅4.7%,乳製品則皆合格。
食藥署提醒,雖然充份加熱食品可有效殺滅病原菌,但金黃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腸毒素卻難以藉由一般烹調方式去活性。若食品於生產、包裝階段受微生物污染,並於運輸儲存及販售過程疏於溫度管控,致使菌數繁殖累積,便可能危害健康。此外,李斯特菌對老人、小孩等免疫力較弱的族群,常引起嚴重疾病,如敗血症及腦炎,甚至有危害性命之虞。鑒於團購風氣興起,民眾對網路販售食品安全應有更深的了解與認識,如選購網路食品前應選擇信譽良好之網路平台或賣家;收到貨品時應檢視包裝完整性及內容物狀態,並妥善保存及烹調;即食產品則應盡速食用完畢等。食藥署亦將持續監測網購食品等新興販售通路衛生安全情形,並秉持科學論證基礎,戮力為國人飲食安全把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