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耳鳴病因病機與心、脾、肺、腎、肝膽、痰火都有關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記者
   日期:04月02日
 
   

 

 

 

執業中醫師嚴道南昨表示,傳統中醫認為,耳鳴的病因病機比較複雜,跟心、脾、肺、腎、肝膽、痰火皆有關,耳鳴又分客觀性、主觀性兩類,臨床上一般是指主觀性耳鳴,有時候可能與耳聾同時出現。

聽力檢查時聽力下降不明顯,此時診斷為耳鳴,聽力下降明顯,此時診斷為耳聾。嚴道南醫師指出,耳鳴的病因病機分為六大類,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血脈不暢,氣滯血瘀也可導致耳鳴,這種病機在清代以後越來越受重視,有些患者除了耳鳴以外,其他症狀都不明顯。

脾主運化,生化氣血營養於耳,脾氣虛弱,氣血不能上養耳朵可能造成耳鳴;肺經結穴在耳中,名為籠蔥,倘若風熱犯肺,籠蔥也跟著受病,如此就能引起耳鳴;腎開竅於耳,主骨生髓,腎虛、髓海不足可以導致耳鳴。若肝膽火熱,循經上擾耳朵,可以形成耳鳴;痰火阻滯氣機,痰火上升鬱於耳中,也可能引起耳鳴。

嚴道南指出,辨證治療通常依照腎精虧損、肝火上擾、痰火鬱結、氣血虧虛、風熱犯肺、氣滯血瘀予以治療,視個別症狀加減使用單味藥材。

腎精虧損症見耳鳴如蟬,安靜尤甚,聽力下降,伴隨頭昏眼花、腰膝痠軟、虛煩失眠、夜尿頻多、發脫齒搖、舌紅少苔等症狀,治宜補益腎精。臨床上,倘若偏於腎陽虛,治宜溫補腎陽。

肝火上擾症見耳鳴如聞潮聲或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多半是在情志抑鬱或惱怒發生耳鳴,伴隨口苦、咽乾、面紅、尿黃、便祕、胸脅脹痛、舌紅苔黃等症狀,治宜清肝瀉熱。

痰火鬱結症見耳鳴,耳中脹悶,頭重頭昏,或見頭暈目眩、胸脘滿悶、咳嗽痰多、舌紅、苔黃膩等症狀,治宜清熱化痰;氣血虧虛症見耳鳴,每遇疲勞加重,或見倦怠乏力、聲低氣怯、面色無華、胃口變差、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質淡紅、苔薄白等症狀,治宜健脾益氣,養血通竅。

風熱犯肺症見突發耳鳴、聽力下降,伴隨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發熱惡寒、舌質紅、苔薄黃等症狀,治宜疏風清熱。臨床上倘若沒有咽痛、口渴、可去除牛蒡子、淡竹葉、蘆根;伴有鼻塞、流鼻涕,可酌加蒼耳子、白芷;產生頭痛,可酌加蔓荊子。

氣滯血瘀症見耳鳴,病程可長可短,全身可能沒有其他明顯症狀,伴隨舌質暗紅或有瘀點,治宜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