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巴豆之特性與毒副作用及處置(下)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664期
   記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  王雅芬  藥師
   日期:99年03月29日
 
   

 

 

 

四、毒性
(一)炮製目的:巴豆瀉下藥的主要成分在巴豆油(croton oil)內,為了減輕毒性,削減其峻瀉的作用,緩解其對粘膜的刺激,中醫習慣製霜入藥。性烈有大毒,生巴豆毒性很大,外敷可起泡,經炮製為巴豆霜後,毒性下降但仍屬劇毒藥品。一般巴豆仁內含巴豆油53~57%,經製成霜後要求含巴豆油在10%左右,因巴豆中所含的巴豆油至腸中,與鹼性腸液發生作用,析出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會引起劇烈峻下作用,有時能導致腸炎,並使腸蠕動增加。使用前須去心、膜,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

(二)炮製方法:生巴豆有劇毒,在製霜過程中, 往往由於接觸巴豆種仁,油蒸氣而引起皮炎,局部出現紅斑或紅腫,有灼熱感或搔癢,眼鼻部亦有灼熱感等,故操作時應加注意,並戴手套及口罩防護。工作結束時,可用冷水洗滌裸露部份,不宜用熱水洗。壓榨去油時,藥物要加熱才易出油,如用粗紙包壓時要勤換紙,以使油充分滲在紙上用過的布或紙應立即燒毀,以防誤用。

1.生巴豆:取原藥材曝曬或烘乾後去殼,取仁。去殼方法先將巴豆放在清水內浸泡3~4天,再用熬妥的粘稠糯米粥漿與已泡過的巴豆混拌,放在直射日光下曝曬,經過4~5小時,巴豆皮即自行裂開,這時只要稍加揉搓,皮即脫落,簸去皮留其仁,即為淨巴豆仁,然後去油制霜。
2.巴豆霜:取淨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烘,壓榨除去大部分油(約含巴豆油20%左右),研細,過篩。
3.巴豆炭:取巴豆仁入鍋炒煙盡,捻之不黏手為度。

(三)毒性反應:巴豆及巴豆霜毒性反應及解救方式如表二,其餘相關器官之毒性反應如下:

 

1.消化系統:口麻、咽喉、食道、胃部灼熱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便血,甚至因劇烈腹瀉易導致脫水。
2.泌尿系統:尿少甚至無尿,尿中出現蛋白,並可因脫水及休克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表現。
3.神經系統:頭暈、頭痛、無力、呼吸困難、體溫下降甚至休克。
4.心血管系統:脈搏細弱、血壓下降,並可因呼吸及循環衰竭而死亡。
5.皮膚黏膜:接觸後可能燒灼感、水泡,誤入眼內可致結膜腫痛流淚。
6.其他:孕婦可致流產。

(四)注意事項:
1.體弱者及孕婦禁用。2.服用巴豆時,不宜食熱食或熱開水以免加劇瀉下。3.不宜與牽牛子同用。4.一般不做內服,若必須用,每日用量不超過0.15~0.3g。5.巴豆油及巴豆毒素對皮膚粘膜有刺激作用,係原漿毒,能溶解紅細胞並使局部細胞壞死,引起皮膚發紅斑、灼熱感和搔癢,甚至水腫或發展為膿?。在加工巴豆霜時應盡量避免直接與皮膚、眼、鼻等粘膜接觸。 6.巴豆自古以來與大黃有相似作用,同屬瀉下劑,但大黃性冷,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且巴豆辛熱能峻下寒積,開通閉塞,需經小心炮製後使用。本草通玄:「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有斬關奪門之功,氣血未衰,積邪堅固者,誠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輕妄投之,禍不旋踵」。(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張賢哲(2008)‧道地藥材圖鑑(二版,984頁)‧台中:中國醫藥大學。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1999)‧巴豆‧胡熙明等,中華本草第四冊(一版,769-774頁)‧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