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 - 防風(下)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710期
   作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 顏三豐 藥師
   日期:
 
   

 

 

 

六、臨床方劑應用

2. 風疹搔癢:風寒者,常與麻黃、白芷、蒼耳子等配伍;治療風熱者,常配伍薄荷、蟬蛻、殭蠶等藥,如消風散《外科正宗》(防風、荊芥、當歸、生地、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蒼朮、石膏、牛蒡子、甘草);治療濕熱者,可與土茯苓、白鮮皮等同用。若治療血虛者,常與當歸、地黃等配伍,如當歸飲子《校注婦人良方大全》(防風、荊芥、當歸、白芍、何首烏、川芎、甘草、黃耆、生地黃、白蒺藜)。6

3. 風濕痹痛:治療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攣急者,可配伍羌活、獨活、桂枝、薑黃等祛風濕、止痹痛藥,如蠲痹湯《醫學心悟》。1若風寒濕邪鬱而化熱,關節紅腫熱痛,成為熱痹者,可與地龍、薏苡仁、烏梢蛇等藥同用。

4. 抽搐痙攣:防風入肝經,能辛散外風,又能息內風以止痙。常與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風止痙藥同用,如玉真散《外科正宗》。1

5. 腹痛泄瀉:防風升清燥濕之性,亦可用於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的泄瀉,可與人參、黃耆、白朮等藥配伍,如升陽益胃湯《脾胃論》。若用於土虛木乘,肝鬱乘脾,肝脾不和,腹瀉而痛者,常與白朮、白芍、陳皮同用,如痛瀉要方《丹溪心法》。1

療效探討

1. 降低組織胺及抗過敏
防風配黃耆、白朮,即玉屏風散。方中黃耆實衛,得防風則使邪去而外無所擾,得白朮以培中固裏,使脾健內有所據。所謂「發在耆防收在朮」,內外兼顧,誠固表止汗之良方。玉屏風散現今常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研究顯示玉屏風散可以有降低組織胺、間白素-4的濃度,其中防風降低組織胺、間白素-4的濃度效果遠比黃耆、白朮來的強,顯示防風在抗過敏上可能扮演重要角色。7


2. 調節腸道功能

(1) 防風配柴胡、羌活、獨活等,能散風勝濕,升清止瀉。即《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濕勝則濡瀉」是也。吳鞠通取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升清陽以止瀉。若因外傷風邪,肝木乘脾,完榖不化,而泄瀉者,用痛瀉要方《醫方集解》,取防風能舒脾瀉肝勝濕,為引經之要藥。現代藥理研究,防風可能具有抑制過敏物質釋放與止痙、抗炎鎮痛的作用;芍藥對腸管有明顯的解痙鎮痛作用;甘草有解除腸管痙攣和鎮痛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抑肝扶脾之功效,減少過敏物質對腸道的剌激,具有止痛、減緩腸蠕動而止瀉的功效。8研究顯示防風能夠抑制離體大鼠結腸平滑肌收縮,其機制與腎上腺素α-受體、蕈毒鹼型乙醯膽鹼受體有關。9
(2) 防風配枳實或枳殼能通便,方如《太平聖惠方》搜風順氣丸用防風升脾之清氣,配枳殼、大黃以寬腸順氣,治中風而引起的風秘、氣秘,使清陽升而濁陰降。若兼裏實熱結者,常配伍大黃、芒硝、黃芩等藥,如防風通聖散《宣明方論》。研究顯示患者經防風通聖散治療,並分析其大腸蠕動改變情形,結果改善率為82.7%。10

3. 止血、通經
「防風,去蘆頭,炙赤、為末,治崩中」《經驗後方》。正因防風能升脾之清陽,炒黑,則入血分增強止血之效。槐角丸《和劑局方》方中用防風配槐角、地榆、枳殼等,治諸痔、脫肛及腸風下血。(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顏正華:中藥學,第1版。台北,知音出版社,2003:75-77。
2. 張賢哲:道地藥材圖鑑,第2版。台中,中國醫藥大學,2008:862-863。
3. 李悅悅、王慧、陳俊、趙亮、張海、柴逸峰、張國慶:RRLC-TOF/MS鑒別防風血漿、尿液中成分及代謝產物。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0;31:760-763。
4. 趙中振:百藥圖解,第1版。香港,萬里書店,2005:35-36。
5. 王長林、王秀君、浦仕飛:荊芥與防風的藥理作用試驗研究。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