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立台南醫院中醫科楊佳菁醫師指出,下背痛指的是背部第十二肋骨到屁股的下臀線發生疼痛的現象,由於下背痛發生部位通常是在第四腰椎和第五腰椎之間,或是第五腰椎和第一薦椎之間,也就是腰部的區域,所以一般也稱下背痛為「腰痛」。
造成下背痛的原因很多,排除腫瘤、結石或腎臟病所產生的下背痛之外,最常見的就是肌肉韌帶拉傷以及電視廣告所說脊椎或是椎間板病變。文獻指出約有八成的人都曾發生過下背痛的經驗,但是大多數都苦無對策。
衛生署台南醫院中醫科楊佳菁醫師認為,許多人發生下背痛時,除了進行推拿或施以針灸的復健治療之外,往往忽略了中藥治療,其實中藥的完整調理才是治療下背痛的最佳利器。
楊佳菁醫師表示,中醫主要根據下背痛的成因、疼痛的狀況、患者的體質和脈象的不同,將下背痛的情況分成四種類型,針對這四種不同的類型給予不同的藥物,這就是中醫所謂的「辯證論治」。
其中扭傷造成的就是「瘀血型」,患者疼痛點固定而且活動後疼痛增加,脈象弦緊,要給予活血通絡、化瘀止痛的藥物。
「寒濕型」是久處溼冷的環境造成,患者腰部痠痛,並伴隨沉重感,遇到寒冷或雨天情況惡化,治療使用溫經通絡、散寒利濕的中藥。
「濕熱型」是由寒濕型轉變成的,腰部有灼熱感,伴隨下肢關節疼痛,脈象滑數,應使用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的中藥治療。
「腎虛型」好發在老年人,下背酸痛綿綿不絕,過度勞倦後會加重症狀,脈沉緩無力,這一類的患者當然要使用補腎的藥物。這樣的分型來治療下背痛,才可說是面面俱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