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蠍在治療中多與蜈蚣等動物藥配成藥對在複方中使用,亦有製成粉劑、散劑配合中藥湯劑沖服的。而含全蠍的中藥方劑也不少,如「大活絡丸」、「牽正散」等均以全蠍為主要成分,隨著現代藥物研究的發展,臨床應用愈來愈廣泛,因此藥師們有必要稍加了解。
一、典籍記載
1、命名:在處方中常稱為全蠍、全蟲、蠍子、淡全蠍或鹹全蠍。古時亦有稱蠆、杜伯、主簿蟲、蠆尾蟲、全蟲、茯背蟲等別名。
《酉陽雜俎》:江南舊無蠍,開元初,嘗有一主簿,竹筒盛過江,至今江南往往有之,俗呼為主簿蟲。蠍前謂之螫、後謂之蠆。
2、功效:性味,辛,平;有毒。歸肝經。功效為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本草求真》云:全蝎,專入肝祛風,凡小兒胎風發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手足搐掣……皆因外風內客,無不用之。”凡肝風所致諸疾最為適用,主治急慢驚風、抽搐痙攣、癲癇、破傷風、風中經絡、口眼歪斜、偏正頭痛、風濕頑痹、瘰痰核、瘡瘍腫痛。1
二、基原
全蠍為鉗蠍科動物東亞鉗蠍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乾燥全體。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以長江以北地區為多,主產於河南、山東、湖北、安徽等地。若清明至穀雨前後捕捉者,稱為春蠍,此時未食泥土,品質較佳;夏季產量較多,稱為伏蠍,因已食泥土,品質較次。飼養蠍一般在秋季,隔年收捕一次。野生蠍在春末至秋初捕捉,一般在秋季晚上,用燈光誘捕,待蠍子出動後用竹筷挾入光滑的瓷盆內,或在洞口用盆承受,倒入缸內。捕得後,先浸入清水中,待其吐出泥土,置沸水或沸鹽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撈出,置通風處,陰乾2。卵胎生,多穴居,喜棲於石底及石縫的潮濕陰暗處,晝伏夜出,怕冰凍,冬季伏於土中,長期不食,直至驚蟄後才出來活動。為肉食性動物,喜食小昆蟲、螞蟻、蚯蚓、土鱉蟲、潮蟲以及其他多汁軟體動物。多年生,繁殖力強,繁殖時間一般在7月左右。
三、人工養殖技術
1、盆養、缸養或瓶養:用內面光滑的瓶、盆或缸,在其底部鋪一層土,土上擺一些舊木,蓋上有孔的蓋,即可養殖。此法適合初期小型飼養。
2、 建飼養池:池壁砌成一定高度,面積依具體情況而定,池內堆積石塊、瓦片、石礫,上蓋土層,適合於蠍棲息。蠍的攀緣能力很強,建池時要充分考慮如何防止蠍子逃竄。
3、室內養殖–建房或蓋棚:在室內便於人為控制養殖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因為一般養蠍要經過2次冬眠、6次蛻皮,3年才能長成,現在透過人工控制溫度、光照、濕度的方法,投給充足食物,不經冬眠,1年即可生長成熟3。
蠍子多以昆蟲為食,需經常放食餵養,夜晚可在蠍房窗口上點燈引誘小飛蟲,供蠍捕食。蠍房需經常保持潮濕,並防有青蛙、蛇、壁虎和鳥等動物襲害。冬季蠍子伏土中不出,用泥封住蠍房,以防凍死,待翌年解凍後,再除去封泥層。
採收在立秋後進行,如果是小規模養殖,可直接將蠍用竹筷或鑷子夾住放在收集容器中,如果採用房養或內部設置較複雜、難以拆卸的蠍窩,可向窩內噴白酒或乙醇,蠍因受乙醇刺激而跑出,即可以進行捕收。(待續)
參考文獻
1、王大觀、楊淑芬. 中藥臨床學. 知音出版社. 2005:265-266.
2、高學敏. 中藥學.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2:481-483.
3、張麗坤、曹莉、韓日疇. 全蠍養殖的研究進展. 時珍國醫國藥. 2009,20(3):735-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