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子宮手術新趨勢 能留就不要切除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電子報
   記者: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 謝卿宏 醫師
   日期:100年06月02日
 
   

 

 

 

子宮切除術是最常施行的婦科手術。據統計,在法國和美國分別有8.5%和17%的婦女因經血過多、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良性卵巢腫瘤與子宮脫垂等良性疾病而切除子宮;台灣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20至59歲與60歲以上的婦女,子宮切除的盛行率,分別是1.67%(59/3537)與8.83%(134/1517)。

子宮切除的適應症在良性疾病包括:不正常出血、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臟器脫垂、骨盆腔發炎、慢性骨盆腔疼痛和懷孕所引起的子宮病變。

惡性疾病則包括:子宮頸上皮內贅瘤(CIN)、侵擊性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異生、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輸卵管癌和妊娠滋養層細胞腫瘤。

統計顯示 切除者較易尿失禁

若患者因癌症而接受切除子宮的根除手術,我們常預期術後會出現解尿困難與尿失禁等問題;同樣地,對於良性疾病而切除子宮的婦女不管是用腹腔鏡與從腹部或陰道做手術,臨床上也顯示,術後發生尿失禁的危險性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以60歲以上的台灣女性來說,未切除子宮與切除子宮的尿失禁盛行率分別是29.8%與42.4%。

子宮切除後,除容易有尿失禁的困擾外,研究也顯示,子宮已經被認為與婦女個人的自尊、形象、信心和性慾有正向的關聯性。因為子宮頸的保留可以維護患者的自我形象。所以,過去20年來,西方先進國家治療良性子宮疾病的趨勢,已逐漸由保留子宮頸的「次全子宮切除術」取代「子宮全切除術」。然而,若保留子宮頸,也必須建議患者一定要長期追蹤做抹片檢查來排除子宮頸的惡性疾病。

此外,子宮脫垂患者若須做手術矯正,則以子宮懸吊術為優先考慮,除了預防尿失禁的危險性,與維護自我形象和信心外,更沒有明確的臨床證據能夠支持單純的子宮切除可改善骨盆腔器官鬆弛的狀態,何況子宮懸吊術還能夠以腹腔鏡用很小的傷口來把子宮恢復原狀,而住院天數也能縮減為1至2天。

由於膀胱緊貼子宮,而且位於子宮的正前下方,所以常有各類疾病侵犯,或影響到膀胱和尿道的功能;因此,進行子宮手術前,一定也要考慮患者是否同時有尿失禁、解尿困難和頻尿等症狀。

若有頻尿,更要知道該症狀有多久了,而且還要評估每次解尿的尿量,才能在手術時,同時矯正這些問題,否則,患者在術後仍可能持續會有下泌尿道功能異常的情形。

可保守治療 就不要積極治療

總之,子宮手術的新趨勢是:可以從陰道手術,就不要從腹部;可以用腹腔鏡做,就不要剖腹;可以保留,就不要切除;可以保守治療,就不要積極治療,而且也應同時兼顧患者是否有膀胱、尿道的功能障礙。

婦科醫師不只要精於各種不同的手術技術,也要從患者病史、理學檢查和臨床發現與患者討論,用對患者最有益的「全人治療」,來獲致讓患者最滿意的治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