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醫治病急性期以瀉熱為主

   資料來源:
   記者:
   日期:
 
   

 

 

 

中醫治病大都有一定的系統,急性期大都是瀉熱為主,中醫師李政育指出,不要認為某種疾病存在有特效的單一秘方,畢竟疾病階段不同,用藥差異很大

中醫師李政育提醒,如腎細胞急性發炎腫脹,中醫認為必須瀉該臟腑之熱,中藥應用必須視疾病的特點與階段而定,不宜在不了解病程情況下,聽到一個有效處方就任意使用。他說:「中醫沒有單一的秘方,用藥有一定的系統理論」。

對發炎急性期表現,中醫主要以清熱解毒、利濕藥方,改善病情。例如面對出現舌燥、口渴、煩躁不眠等症狀但體質較壯實的患者,出現發熱、頭痛,目赤,且脈數時,中醫認為多為熱的表現,中醫常用苦寒藥材搭配治療。不過這類苦寒藥在使用前仍需先詢問中醫師,且需由醫師處方。

中醫師指出,偏熱者,這類患者常有,小便短赤,便秘,脈弦滑,舌苔黃膩,屬溼熱為多。但無上述體質者,不適合大劑量服清熱解毒的藥,體虛者不宜隨意使用苦寒藥。體虛者典型表現大都是面色蒼白、有氣無力,舌質淡、瘦弱或虛胖,肌肉鬆軟無力;患者再配合醫師脈診,多可確認病況。這類患者還常見的兼症包含皮膚鬆弛、慢性腹瀉、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

實熱期不能亂補。李政育指出,出現實熱就必須瀉熱,硬要補,長時間下來可能形成腫瘤、癰疽。不該服用的藥常服久服,一臟偏勝,可能危害生命,甚至暴斃而亡,中醫自古就有明訓。需瀉熱卻硬是吃很多補藥,很容易形成無名腫毒。

辨明體質的寒熱,是中醫診斷的特色之一,但中醫看火氣大的問題,又有細分;虛熱大都是輕微的發熱,但到了實熱程度,往往是體內有嚴重的發炎,這時醫師不得不使用苦寒的藥物,作為急性期用藥,但也有部分患者常覺得口感很差,難以入口。

中醫認為陰性之物有寒涼的特性,缺少了陰,身體自然有熱像,初期稱為陰虛內熱,外在表徵是舌紅少苔、兩頰潮紅、手心、腳心煩熱,脈弦緊而細,這時多使用清虛熱的藥物。

到了實熱階段體內發炎劇烈,醫師往往需要投予苦寒藥,如黃連、黃柏、黃芩等都是針對實熱患者常見的苦寒藥,有些類似現代藥物中抗菌、抗發炎的藥物。然而單獨大量使用這類藥太久,也可能產生消化系統不適的症狀。

臟器腫脹發炎消除後,如果人體修復機能不振,就得考慮使用補藥。中醫師李政育指出,例如腎炎消失後,可用補肝血藥物修復血管;補脾肺氣之藥又能促進腎細胞新生,避免萎縮,如果後期效果仍不顯,得考慮補腎陽中藥進一步啟動修復功能。

李政育表示,補腎陽藥物多在急性發炎痊癒後才考慮,這類藥物偏溫補,有助啟動人體自然修復機能。腎陽虛常有一系列的體質表現。全身容易怕冷、頻尿,或有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白帶量多、色白清稀、無臭味,中醫治療常以溫補腎陽為主,例如常用如補腎陽方劑,搭配肉桂、附子、巴戟天等中藥來改善病患體質,但有熱證表現者則不建議任意服用。

面臨腎陽或能量不足的情形。若經中醫師診斷確為腎陽不足,除了中藥方劑,從食物攝取上改善體質不失為輔助改善身體機能的一種方式。溫補腎陽食物一般都是熱性、熱量較高的食品,如羊肉、牛肉、雞肉、核桃、栗子、紅薯、韭菜、木耳、芝麻、蝦、酪梨、榴連、桂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