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學中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保山指出,氣喘是一種呼吸道慢性發炎的疾病,呼吸道慢性發炎導致氣道過度反應,在遇到各種內因性或外因性的刺激時會導致支氣管收縮產生氣流阻滯。臨床上的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呼吸困難、喘鳴聲、胸悶和咳嗽等症狀,尤其容易在夜間或清晨發作,兩次發作中間可以完全沒有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這是氣喘的另一特徵。
需強調的是,氣喘發作所產生的症狀是一時的,但氣喘本身造成的呼吸道發炎卻是慢性的,患者往往因為症狀緩解而自行停藥,導致無法全面控制氣喘而反覆發作,不僅影響到生活品質,嚴重發作時甚至會致命。
王保山醫師說,氣喘治療的原則為避免過敏原及會誘發氣喘發作的刺激因素,以及適當的藥物治療。治療氣喘的藥物可以分為緩解型藥物(支氣管擴張劑)及控制型藥物(抗發炎藥物)兩大類。
緩解型藥物為治標藥物,使用後可讓呼吸道平滑肌舒張,以消除氣喘的症狀,常用藥物包括乙二型交感神經促進劑和茶鹼。控制型藥物為治本藥物,使用後可減輕呼吸道發炎與腫脹,常用藥物包括類固醇、白三烯拮抗劑。若患者長期為氣喘所苦,卻只使用緩解型藥物,那肯定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應長期持續使用控制型藥物才能有效減少氣喘發作次數及嚴重度。
全球氣喘創議組織(GINA,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所提供的指引,無論在氣喘的診斷、評估、治療上均已廣為臨床醫師所應用。根據指引,氣喘控制良好與否的評量指標包含五項:日間不適症狀、夜間不適症狀、日常活動受限與否、使用急性緩解型藥物的次數及肺功能的變化程度;根據上述的項目,再評分為控制良好、部分控制、控制不佳。
王保山醫師表示,氣喘的藥物選擇及劑量調整是根據上述氣喘的控制程度來決定,也就是所謂的階梯式治療。階梯式治療共分五階:
第一階並不需要控制型藥物,有症狀時使用速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促進劑。
第二階開始加入控制型藥物,低劑量吸入型類固醇或白三烯拮抗劑。
第三階可選擇低劑量吸入型類固醇加上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促進劑合併治療。
第四階為中、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加上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促進劑合併治療,並且可考慮同時併用白三烯拮抗劑或併用緩慢釋放型茶鹼。
第五階則再加上口服類固醇,或抗免疫球蛋白IgE抗體治療。
控制不佳時,除了探討是否有避免過敏原與刺激物外,有沒有確實遵照醫師指示使用藥物也很重要,若無上述狀況,增加藥物種類或劑量的升階治療是必要的。反之,控制良好時,則降階治療。但臨床上更常見的是氣喘患者因症狀緩解而自行停藥,跳過了降階治療,導致原本已控制的氣喘再次發作。
所謂降階治療是指氣喘穩定控制時,減少藥物種類或劑量,並且在調整治療的同時不會影響氣喘控制的情形。若連續3個月以上氣喘控制良好,可考慮降階治療。
許多文獻研究說明了降階治療的方針:若合併治療是使用中、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加上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促進劑,可先減少吸入型類固醇劑量。若合併治療是使用低劑量吸入型類固醇加上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促進劑,則停用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促進劑。
若單獨使用中、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則吸入型類固醇劑量減半,若使用最低劑量控制型藥物並獲得良好氣喘控制時,經過一年沒有氣喘發作的情形時可考慮停用控制型藥物。
氣喘不是治不好,而是沒有好好治。只要病人能和醫師好好配合,避免過敏原及會誘發氣喘發作的刺激因素,並確實遵照醫師指示使用藥物,不自行停藥,氣喘是一個可以預防,可以控制得好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