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何選擇正確的科別就醫系列 - (10)皮膚疹


資料來源:中央健康保險局

作者:陳亮恭台北市立陽明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寶島夏季高溫多濕,正是細菌和黴菌滋生的溫床,各式各樣由於皮膚局部發炎或經血液感染引起的皮膚疹十分常見。


【案例一】
一 歲的小明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生,平日活蹦亂跳,十分好動。今年三月剛滿一歲,到了四、五月的時候突然發現小明常常渾身抓癢,全身抓透了,特別是肘窩。晚上 睡覺時更是抓到渾身都是傷痕,爸媽十分的擔心而帶小明到社區的診所向醫師求診,經醫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雖然經過藥物的治療後病情有所改善,但是隔了兩 個禮拜,在一次的感冒之後小明出現了喘不過氣的現象,復經醫師診斷為氣喘,需長期藥物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 屬遺傳性疾病
異 位性皮膚炎是相當惱人的疾病,一歲以前的小朋友,約有10%左右會受到此一病症的困擾,整體而言,男童罹病的比例高於女童,而且,經仔細調查後可發現,病 人家族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其他成員有支氣管哮喘、花粉熱等等過敏性疾病的病史,由此可見遺傳體質與這個疾病有密切的關聯。
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與氣喘常常是手牽著手的好朋友,這三種病雖然是發生在不同器官,其實是同一種疾病的表現,因此,在家庭醫學門診常常看到媽媽有過敏性鼻炎,女兒有氣喘,而弟弟就有異位性皮膚炎,甚至於同一個小孩就兼有皮膚炎和氣喘的狀況。
基本上,這些疾病是屬於遺傳性疾病,飲食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周圍環境的刺激,例如氣溫冷熱與穿著衣物的材質,均可對具有異位性體質的人產生過敏的反應,更容易因為癢而抓出皮膚疹來。

進入青春期後 會明顯改善
此 一疾病在進入青春期後大部分會有明顯的改善,通常越早發作的病例會較早完全消退,只有少部分的患者會持續進入成年,而這些較嚴重的病人,往往會合併其他過 敏性疾病的情形。小兒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除了內服藥之外,亦可以使用藥膏,通常是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且宜儘量使用藥效較弱的類固醇藥膏,較不容易因為 長期使用而產生皮膚萎縮、血管擴張的副作用。
至於日常生活上則應注意避免劇烈的溫度、濕度變化,選擇純棉製品的衣物,洗澡時避免過熱的洗澡水,亦 不建議過度使用肥皂、沐浴乳等清潔劑,而且病童的父母應避免給病童額外的壓力,因為在心理或生理的壓力下,異位性皮膚炎會急速的惡化,所以和諧的親子關係 及家庭氣氛亦是不可或缺的。

 


【案例二】
27歲的小雯懷孕五個月,除了在前期的「孕吐」比較明顯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問題,懷孕尚稱穩定。然 而,近日來小雯在肚臍四周出現小小紅色一粒粒的疹子,細看之下疹子四周有點浮腫,有點像她過去出現過的蕁麻疹一樣,可是卻持續不消退,而且漸漸的變成大的 斑塊,並且擴展至大腿、四肢等部位,於是小雯非常擔心的到皮膚科求診。

濕疹 懷孕最常見的皮膚搔癢問題
懷 孕期間,準媽媽們常常會有一些皮膚搔癢的小問題,雖然不是大麻煩,但卻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嚴重影響到睡眠。根據統計,大約五分之一的婦女在懷孕期間或剛 生產的一小段日子裡,會有程度不一的皮膚搔癢。然而,並不是所有孕婦的皮膚病都直接和懷孕有關。事實上,大多數孕婦的皮膚搔癢都是和懷孕無關,而是一些常 見皮膚病所引起的症狀,例如:蕁麻疹、濕疹、接觸性皮膚炎、藥物疹、乾性皮膚炎等等,只有少數病人的皮膚問題是直接跟懷孕有關的。整體來說,懷孕期間最常 見的皮膚搔癢問題是濕疹,多半出現在懷孕中期,此時因為寶寶的成長加快,肚皮上承受了較多的張力,一些皮膚較乾燥的孕婦往往會在腰部或腹部出現乾癢的症 狀。如果搔抓得太厲害,則可能進一步引起濕疹的病灶。所以,準媽媽們在懷孕四個月開始就要注意減少肚皮上清潔用品的用量,並且於沐浴後在腰腹處加塗一些乳 液,同時避免穿著悶熱不透氣的衣物。

皮膚病不影響產婦或胎兒健康
而 真正與懷孕有關的皮膚病首推孕期多形疹(polymorphic eruption of pregnancy),又稱孕期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和斑塊(pruritic urticarial papules and plaques of pregnancy),這也是小雯所出現的問題。根據文獻報告的推估,大約每250個孕婦就會有一位出現這個問題,除了皮膚疹子的表現多樣化之外,通常發 病的患者多為初次懷孕,症狀在懷孕接近尾聲時才出現,不治療也會在生產完後數天內自行痊癒,一般都不會蔓延到臉部。這個皮膚病並不影響產婦或胎兒的健康, 且過去曾患過此病的婦女在下一胎懷孕時往往不會復發。治療上一般以局部塗擦類固醇藥膏及口服抗組織胺來治療,但是孕婦通常到了懷孕後期往往已有妊娠紋,若 長時間擦類固醇藥膏可能使皮膚更加脆弱,妊娠紋的狀況反倒有可能會加重。

 


【案例三】
68歲的李先生原有高血壓與糖尿病,但控制尚稱理想, 日前參加旅行團跑了令人十分疲憊的緊湊行程,一回到家便覺左前胸隱隱作痛,到醫院求診安排心電圖及胸部X光,都無任何異狀。可是疼痛的情形愈來愈厲害,三 天後前胸及後背也長出了皮膚疹子及水泡,經醫師判斷罹患「帶狀疹」,也就是民間俗稱的「皮蛇」。

帶狀疹
可使人罹患水痘

帶 狀   疹是一種名為「水痘帶狀疹病毒」的病毒感染所造成,這種病毒除了帶狀   疹外,也可使人罹患水痘。一般來說,病人第一次被感染時,會先造成水痘,症狀治療痊癒後病毒並未被消滅,而是潛伏在人體的感覺神經節中,直到病人的免疫力 降低時,病毒便再度出來作怪,此時雖然不會出現全身性的水痘,但是反而會侵犯神經,使病人疼痛不堪,也在皮膚上形成帶狀分布的水泡。
在初發之際, 病患僅有疼痛與輕微搔癢的感覺,此時很難診斷,與一般的頭痛、胃痛、腰痛、胸悶或神經痛難以區分,但當患部的皮膚出現群聚性呈連續帶狀分布的水泡,沿神經 走向地出現在單側的身體,這時候就可以正確地診斷了。民間謠傳,如果蛇纏身就會致命(就是水泡環繞身體一圈),許多病人會自行尋訪民間療法,例如:斬蛇、 畫蜈蚣等。
其實只有極少數免疫不全(如癌症、白血病或接受化療、放射線治療)的病人水泡會散布全身。對於一般免疫力正常的病人,治療主要是針對皮 膚病灶及神經疼痛來做處理即可。但對於免疫不全的病患或病灶位於特殊部位,如眼睛周圍可能傷及角膜或鼠蹊部附近,可能影響排泄功能時,則必須使用對抗病毒 的特效藥。在皮膚水泡的治療要避免弄破水泡,保持傷口乾淨,以預防細菌感染,造成蜂窩組織炎,一般而言病灶在兩週左右會癒合,且不會留下疤痕。
但是,對於神經疼痛的治療則較為困難,一般狀況下只需口服止痛藥,但有些年紀較大的病人,疼痛情況嚴重甚至晚上痛到無法入眠,此時可能得使用其他較強的藥物,這種疹後神經痛,有些可持續數個月或數年之久。


回到「如何選擇正確的科別就醫系列」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