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白頭翁(下)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第1836期)
   記者:黃學文
   日期:9月16日
 
   

 

 

 

伍、易混淆品

白頭翁、委陵菜、漏蘆三者根頭部均有殘留的葉基和莖基,併有白色絨毛或棉毛,稍有不慎容易混淆,相關比較整理如表:3、5、6

陸、結論

白頭翁因歷代本草記載不一,品種混亂,再者各地區入藥習慣不同,加上發展過程中歷代變革種種因素,產生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且與委陵菜、漏蘆混用普遍,例如中國江蘇省、湖南省將漏蘆作白頭翁藥用。基於正確與安全用藥之考量,未來應針對此藥材品種鑑定、規範做更嚴謹之研究,以助辨識分析、臨床應用及用藥指導。8、9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台灣中藥典,第二版。行政院衛生署 2013:76-7。
2.  王大觀 楊淑芬 中藥臨床學 知音出版社 2005:98-100
3.  裴慧榮 白頭翁及其常見偽品的鑑別比較 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4;14(2):36-37
4.  韋有華 白頭翁同名異物本草考証與鑑別 新疆中醫藥 2007;25(3):73-75
5.  王少琴 白頭翁及其偽用品的鑑別 時珍國醫國藥2001;12(5):428
6.  姜峰玉 陳定法 白頭翁研究現狀和臨床應用 Medical Recapitulate
2009;15(24):3785-3787
7.  韓進庭 白頭翁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現代醫藥衛生2007;23(14):2123-2124
8.  劉邦強等 白頭翁及其偽品的鑑別 時珍國醫國藥2005;16(2):130
9.  陳福軍等 白頭翁及其混淆品漏蘆的比較鑑別 時珍國醫國藥2001;12(6):518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藥組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