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感染率剩千分之1,苗栗根除肝吸蟲汙名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胡蓬生
   日期:12月31日
 
   

 

 

 

苗栗地區早年中華肝吸蟲感染率高,與客家族群嗜食淡水生魚片等因素有關,苗栗縣府推動健康城市,辦理根除肝吸蟲計畫及學術調查,發現縣民感染率已降至千分之一,從盛行地區變為稀有地區,防治展現成效。

 

縣衛生局4年前著手進行苗栗地區中華肝吸蟲盛行率調查計畫,邀學者專家參與,除發現縣民感染情況大幅降低,調查報告並獲學術期刊東南亞熱帶醫學與公共衛生雜誌刊登,縣府昨天發表成果,並由縣長劉政鴻頒獎表揚參與計畫的醫療院所、衛生單位人員及團隊。

 

衛生局長羅財樟指出,民國50年代的醫學調查,苗栗市公務人員肝吸蟲感染率高達55.7%,民國80年代調查已降為11.6%,但以寄生蟲傳染病而言比率仍偏高,苗栗是國內肝吸蟲三大盛行地區之一,最常被國外醫學雜誌引用,這次調查證明苗栗感染率已極低,成功脫離肝吸蟲盛行區的汙名。

 

衛生局指出,苗栗早期肝吸蟲盛行,其中原因可能是客家人嗜食淡水生魚片、生魚粥,且早期淡水魚養殖發達,又多採農漁牧綜合經營模式,容易交叉感染導致。

 

中華肝吸蟲雖然非法定傳染病,但感染後,成蟲寄宿人體,可存活長達25年,患者輕則腹痛、嘔吐,嚴重會導致膽、肝硬化等疾病。

 

這項調查針對全縣20歲以上縣民訪視,抽樣調查近7000人的糞便,並且購買95尾不同種淡水魚、螺,再檢驗宿主感染蟲卵的情況。

 

檢驗結果,所有魚、螺都未發現蟲卵或幼蟲,僅7人呈陽性,遠低於過去的研究報告,顯示苗栗已非肝吸蟲高感染地區。

 

衛生局表示,漁牧經營方式改變、化糞池及汙水排放等公共衛生環境改善、民眾改變吃淡水生魚片的飲食方式、藥物治療進步等,都是苗栗地區肝吸蟲感染降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