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法之我見

   資料來源: 台灣新生報
   記者: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兼民生學院院長 陳炳輝
   日期:02月07日
 
   

 

 

 

千盼萬盼,在國人殷殷期盼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正案終於在一O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所有立委諸公們於農曆過年前同意加開臨時會,終於順利通過修法。雖然部分較敏感的議題如「複方食品添加物查驗登錄」和「食品配方香料登錄」並未列入修法內容,但與原「食品衛生管理法」內容比較,此次修法仍可說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平心而論,去年的大統假油事件已重創國人對國內食品廠商的信心,加上媒體及名嘴的過度渲染報導,導致消費者人心惶惶,政府相關單位的公信力也跌到谷底,造成了所謂政府、廠商、消費者三輸的局面。因此,藉著嚴格的修法以保障消費者健康和提高不肖廠商的刑罰,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但是,再嚴格的條文,亦必須考慮其可行性和後遺症,例如以「複方食品添加物強制登錄」取代「複方食品添加物查驗登錄」,前者之優點在於廠商對於使用之複方食品添加物必須照實登錄,食管署可隨時抽查檢驗,若登錄不實即可重罰,此種方式較易於短時間內看到成果。

 

後者的缺點在於目前政府相關單位現有的人力物力並無法對國內二十萬筆複方添加物逐一查驗,且不易於短時間內看到成果。同樣的,食品配方香料登錄則可能牽扯到國際貿易障礙及秘方外洩的問題,但若廠商能同時提供安全性的佐證資料,對消費者健康亦能提供更大的保障。

 

就複方添加物的安全性而言,亦存在一大盲點。目前國際所認可的食品添加物均是以單一成分的安全限量作為合法添加的依據,但目前市面上所看到的,絕大部分食品使用的添加物均為二種以上,使用十種以上添加物的食品亦非常普遍。但是當食品添加物使用種類愈多時,是否會造成相乘效果而增大原來的毒性,則是個未知的議題。因此,在此建議廠商在選用食品添加物時,務求小心謹慎,切勿濫用食品添加物,而消費者亦需睜大眼睛,看清楚產品標示,拒絕購買含食品添加物種類過多的食品。

 

除了食品添加物外,有關毒性物質、農藥、抗生素、工業用化學原料等之強制登錄管制和流向追蹤亦非常重要。因此建議政府部門務必於短時間內建立一跨部會資訊平台,隨時掌握這些物質的流向,如此對不肖廠商當可產生嚇阻作用。

 

總而言之,經過此次修法,將可充分掌握食品原料來源和銷售紀錄,亦可追蹤製造廠商,加上對違法使用食品添加物的廠商可加重刑罰,對受害消費者可設置食品安全保護基金,當可重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國內廠商亦可藉此加強產品的品管檢驗,以提供消費者安全健康的產品。

 

政府相關單位則須通力合作,主動出擊,增加稽查人力,加強抽驗市售產品,對於易有攙假的食品例如橄欖油、果汁、牛奶、素食、魚翅、燕窩等等,則應列出優先抽驗順序,並隨時公布檢驗結果,如此當可重建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