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氣血虛損致瘀血濁氣滯肛門成痔瘡

   資料來源: 台灣新生報
   記者:  鄭綿綿
   日期:02月25日
 
   

 

 

 

痔瘡形成與臟腑氣血虛損有關。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以出血、疼痛、便秘三大症狀最常見。中醫認為,發病因陰陽失調,臟腑氣血虛損等影響,瘀血濁氣流注肛門所致。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痔瘡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曲張所形成柔軟的靜脈團。關於痔瘡的病因病理,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提出許多學說,包括如有靜脈曲張學說、血管增生學說、黏膜滑動學說、括約肌功能下降學說等。有的醫者認為久坐、久站、勞累等使人體長時間處於一種固定體位,或是運動不足,腸蠕動減慢,糞便下行遲緩或習慣性便秘,都可能導致痔瘡形成。

 

陳醫師表示,中醫古籍中提到,「痔者。皆因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等,以致氣血下墜、結聚肛門、縮滯不散。而衝突為痔也」。中醫認為,痔瘡的發病與陰陽失調,臟腑氣血虛損有關。再加濕、熱、風、燥等邪的作用,以及情志內傷、飲食不節等影響,致使氣血失調,絡脈阻滯,瘀血濁氣流注肛門,結聚成塊成。

 

痔瘡患者常見「虛熱證」,陳萍和指出,辨證用藥可分為氣滯血瘀、血熱腸燥及脾虛氣陷。可配合從袪瘀活血;涼血潤腸;補中益氣著手調養。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中醫辨證針對「氣滯血瘀」證,可見肛門墜脹疼痛,內痔痔核脫垂,難以復位,肛管緊縮,嚴重時肛門邊緣水腫,皮下血拴,觸碰疼痛,;外痔肛緣腫物突起,排便時可能增大,有異物感,局部可觸及皮下有硬性結節、便乾,以袪瘀活血治療,藥方可用止痛如神湯加減,排便秘結可用生大黃、全瓜簍通便。

 

「血熱腸燥」證見燥火內結,表現可見內痔便血,排便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顏色鮮紅;便秘或有肛門瘙癢,情緒差、口苦;可配合涼血清熱,潤腸通便,用涼亦地黃湯加減。「脾虛氣陷」證可見肛門墜脹,似有便意。

 

內痔脫出需手法復位,外痔肛緣腫物隆起,行走時加重,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食慾差腹脹、脈虛。可配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補中益氣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