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評估頭暈病源對症治療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  鄭綿綿
   日期:04月09日
 
   

 

 

 

輕微頭暈可配合身體其他器官代償功能逐漸改善,但若是中風或腦部腫瘤所引起的眩暈,通常會持續較久的時間,難以自行獲得改善。治療前應配合相關理學檢查,才能找出問題所在。

頭暈誘發因素

人體幫助平衡的系統,包括內耳前庭系統、視覺系統,及本體感覺系統,三大系統傳達平衡的訊息,再由運動系統接受平衡的訊息,執行需要的動作,以維持平衡。這些系統中任何一個系統發生異常,就會造成暈眩。內耳引起的眩暈或頭暈,可由腦部協調其他器官作出代償,慢慢地改善,而逐漸痊癒。如果是中風或腦部腫瘤所引起的眩暈,由於腦部本身就已經受損,眩暈狀況通常會是終身,或持續非常久的時間,且無法獲得改善。

頭暈類型表現

第一種「周邊性暈眩」:屬內耳前庭平衡系統的問題,即腦幹前庭神經核與小腦間的連接出現問題,表現常有天旋地轉,站立不穩、嘔心、冒冷汗的感覺,症狀往往持續數天後,會由中樞神經系統的自我調節而慢慢緩解。常見的有良性位置性暈眩、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分別。

另一種「中樞性暈眩」:包括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腦部器質性病變,及系統性疾患如心跳異常、貧血或高血脂造成腦部血流不順等三類。一般而言,中樞性暈眩症狀往往有持續現象,甚至可能惡化。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可能合併有局部的神經症狀,如走路不穩、視力異常、吞嚥差等。腦部器質性病變,包括如帕金森氏症等退化症、小腦腫瘤、藥物或環境毒物造成腦部的小腦或基底核病變等。這類患者往往有其他局部神經缺損,系統性疾患,如心因性心律不整,造成腦部血流不足或貧血等。

專家看法

亞東紀念醫院神經科陳龍表示,確診前可配合神經理學檢查,若懷疑是中樞性暈眩,可視個別情形安排頸動脈超音波或腦部影像檢查。在周邊性暈眩中,耳鼻喉科檢查包括聽力檢查、眼振圖檢查、重心動搖檢查、耳蝸電圖檢查及聽性腦幹反應檢查等等。不論哪一種暈眩,都須仔細地評估頭暈的病發來源,才能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