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中藥學堂 - 毒性明顯之中藥-蒼耳子(上)

   資料來源:藥師週刊 第1717期
   記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中藥組 朱嚴逸 藥師
   日期:
 
   

 

 

 

一、基原與藥材性狀

蒼耳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中品,本草綱目記載,原名耳實,為菊科蒼耳屬植物蒼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及Xanthium strumarium L. 帶總苞的乾燥成熟果實1。李時珍曰:「蒼耳葉青白,類黏糊菜葉。秋間結實,比桑椹短小而多刺1。」主產地為中國山東、湖北、江蘇、山西等地。

紡錘形或橢圓形,長約1~1.7 cm,直徑4~7 mm,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著生多數長約2 mm的鉤刺。一端有2根較粗大尖刺,分離或相連,外皮總苞堅韌,內分2室,各藏1個小瘦果。瘦果略成紡錘形,一面較平坦,果皮灰黑色,種子呈扁壓狀卵形,淺灰色,種皮膜質,種仁乳白色,有子葉2片。氣微弱,味微苦,油樣而膩。以形大,粒飽滿,色黃綠,無雜質者為佳2。

二、炮製及功效

蒼耳子炮製為炒後去刺,蒼耳子經炒過之後容易去刺,原因古代文獻並無明確說明,後人以科學方法探討,有些研究指出蒼耳子的刺具毒性,經炒後去刺品比炒後未去刺品的動物實驗毒性小11, 12,且成份上有差異,加上未去刺蒼耳子體積較大,不利儲存、運輸及調配,因此蒼耳子要炮製去刺。

蒼耳子歸肺經,性溫味辛、苦,有毒。用量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患處。功效為散風濕,通鼻竅,止痛,殺蟲。主治鼻淵或風寒頭痛、風濕痺痛、風疹濕疹、齒痛、疥癩、瘙癢。主要成分有揮發油、脂肪油、倍半?內酯類(xanthatin、xanthinin、 xanthumin、 xanthanol;如圖一)8、水溶性?類(atractyloside;如圖二)8、醣類和胺基酸等。

三、臨床應用

蒼耳子辛溫發散,其性上行,散風寒,開閉塞,為治療鼻淵之要藥。鼻淵頭痛,不聞香臭,常流濁涕者,可配伍辛夷、白芷、薄荷等同用,以提高宣散通竅效果,如《濟生方》之蒼耳散;若肺有鬱熱,鼻流黃涕,且有臭氣者,常加黃芩、石膏等清肺泄熱。又擅治風邪頭痛,尤其是外感風寒引起為宜,多與羌活、防風、白芷等祛風宣散藥同用,若因風熱者,須與薄荷、菊花等藥同用14。

臨床上蒼耳子多用來治療各種鼻炎、外感風寒、頭痛、鼻塞等不適。亦可應用於散風袪濕,能改善肌肉麻痺等各種風濕痺痛8。對於蒼耳子治療牙痛、瘧疾也有其功效。外用也可治療皮膚癬疹5。

四、毒性

蒼耳全株有毒,以果實為最,毒性鮮葉大於乾葉,嫩葉大於老葉4, 11。蒼耳子的中毒約服用後1~3天發病,生用則於服用後4~8小時發病。內服宜少量服用,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血虛氣弱引起的頭痛、痺痛者慎用。症狀一般有頭暈、頭痛、懶動、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或發熱、顏面潮紅、結膜充血、蕁痲疹等;嚴重者可出現煩躁不安或終日昏沉嗜睡,進而昏迷、抽搐,心動過緩,血壓升高,黃疸,肝腫大,肝功能損害,出血,尿量改變,眼瞼浮腫,最後肝腎衰竭8、呼吸衰竭而死亡3。乃因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肝臟、腎臟損害所致。

服用中毒者,有生吃、炒熟、煮熟、水煮飲湯,另外,蒼耳草、蒼耳幼芽均有致命毒性,不要隨意服用。蒼耳子毒性成分可溶於水,其水浸劑小鼠腹腔注射LD50 為0.93g/kg,25%蒼耳子乳劑腹腔注射家兔LD100為10ml/kg,小鼠LD50則為7.5ml/kg14。

水溶性?類atractyloside及carboxyatractyloside兩者的毒性成份屬於diterpenoid glycoside,對於人和動物都會造成急性的肝腎衰竭。Obatomi研究顯示6,其毒性成份會造成肝細胞及近端腎小管壞死,且會作用於粒線體膜上,阻斷ADP的transport抑制氧化磷酸化的功能7, 9, 10。Atractyloside的毒性症狀會有strychnine-like現象7、因低血糖產生的痙攣、胃腸道不適、思緒混亂和昏迷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