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盈瀅表示,便祕治療上應從調理人的臟腑著手,如果是實證,應以去邪為主,分別視病情給予瀉熱、散寒、理氣,最後輔以導滯藥物;虛證以養正為先,根據陰陽氣血虧虛的不同,給予滋陰、養血、益氣、溫陽藥物,加上酌用甘溫潤腸藥物,如此才能夠標本兼治,治標也治本。
張盈瀅醫師提醒,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以潤下為主,以緩下為宜,慎用攻下藥物,醫師不能夠一見便祕,就用芒硝、大黃、巴豆之類的藥物,這類藥物易耗氣傷津,最後還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便祕在臨床上相當常見,然而較少民眾就醫,有的會因飲食習慣而改善,有的卻愈來愈嚴重;藥不對症療效差且延誤病情,也就是說,便祕在中醫分成很多種類,各類治法也不太相同。
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引起便祕可概括為寒、熱、虛、實四大類,第一種,腸胃積熱者屬於熱祕;第二種,氣機鬱滯或飲食積滯,導致腑氣不通者屬實祕;第三種,氣血虧虛者為虛祕;第四種,陰寒凝滯,滯液不行者,屬冷秘或寒祕。
熱祕、氣祕屬實,虛祕、冷祕屬虛;寒熱虛實之間常會互相兼挾或演變,如熱祕誤治或失治,經久不愈的話,很可能會損傷腎陰,同時導致津液不足,大腸失去滋潤,病情將由實轉虛。氣機鬱滯,日久化火者,則氣結與熱結並見;氣血虛弱者,比較容易受到飲食所傷,或加上情緒上的問題,導致虛實兩證相兼。
張盈瀅表示,傳統中醫認為,便祕有虛祕、實祕、寒祕、熱祕等不同病名,歸納起來不外乎虛、實、寒、熱之分,所以在這個基礎上,用針灸療法治療可取五大主穴,同時根據患者病情配穴,或者加減針灸取穴。
針灸主穴包括天樞、足三里、支溝、大腸俞、承山等五大穴位。天樞穴位在肚臍各往左右延伸二吋;足三里穴位在外膝眼直下三寸;支溝穴位在腕背中間向上三寸, 兩骨間凹陷處;大腸俞穴位在人的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的地方;承山穴位於小腿腓腸肌下,兩肌腹分開下端凹陷處。
張盈瀅指出,有肛裂情形患者可加孔最、承漿等穴位;直腸脫垂者可加去百會、提肛等穴位。實證多採強刺激瀉法,虛證多採平補平瀉法,也可用灸法。